无障碍 关怀版

场所体验与空间叙事:秦皇岛阿那亚艺术中心解读 | 支文军 张懿文 | 时代建筑2021年第6期

本期作品栏目文章简介

《时代建筑》从创刊伊始便以不同形式关注富有创意的中国当代建筑作品,我们坚持选择建成作品,关注其创新性和探索性,并重视其完成度和现场感受;坚持第三方评论为主,推动建筑评论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每期作品栏目在作品选择上尝试走向设计探讨上有相对共性的可能性,在评论文章的作者的选择上,力求其研究背景与作品的设计探索有一定的相关性。

本期更多地关注公共建筑与空间的营造。莫万莉探讨了MAD建筑事务所的嘉兴火车站更新设计,认为其通过“公园”类型的引入策略是对于工业化秩序的瓦解,重新定义了“火车站”空间,指出其对于塑造城市公共生活的意义;姜都、程璐、江立敏分享了嘉兴火车站区域整体更新策略,指出这是一个有机整合多时空要素并重塑场所特质的设计过程;姜珺讨论了张永和及其非常建筑在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设计中所呈现的其对于未来设计教育体系的理解,指出这是一个“绵延多义、居学一体”的设计教学高能现场;王方戟、黄杨分享了其公园中的公共卫生间幽篁亭及其2012年类似项目设计思考过程,指出这是一种通过感性直观判断锁定设计入手条件,并以这个条件为基本命题开展后续设计的方法;王志磊分析了罗宇杰的浙水村自然书屋设计,讨论了其探索的以木结构为主导的装配式建造方式,指出这种轻介入对于乡村营造的意义;支文军、张懿文以场所感知、空间体验和空间叙事为线索,寻找如恩设计在秦皇岛阿那亚艺术中心创作中的关键密码;刘刊分析了浦东美术观的设计策略,讨论了让•努维尔的空间设计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沈钺、孙雨倩回顾了两个不同地域的乡村实践,重新认知“生活的容器”,这是一种发掘场地特定逻辑赋予空间的过程;曹跃进、邓小骅探讨了浙江省档案馆新馆作为记忆之场的在地性表达。

栏目主持:戴春

场所体验与空间叙事

秦皇岛阿那亚艺术中心解读

Place Experience and Spatial Narrative

Interpreting the Aranya Art Center in Qinhuangdao

支文军 张懿文 ZHI Wenjun, ZHANG Yiwen

Abstract

如恩设计研究室(Neri & Hu)主持设计的阿那亚艺术中心于2019年在阿那亚黄金海岸社区落成。项目从体验出发,将艺术介入公共空间,并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共融,营造出“虚极静笃”的空间氛围。文章基于对项目的现场体验及建筑师的访谈,从现象学视角出发,分别从场所感知、空间体验与空间叙事向度对阿那亚艺术中心作出多重解读,以找寻该项目在阿那亚社区与如恩作品中的创新之处。

1. 阿那亚艺术中心整体鸟瞰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阿那亚艺术中心

项目地址:河北秦皇岛昌黎县黄金海岸社区

项目类型:建筑与室内设计

项目用途:艺术展厅,多功能空间,咖啡馆

开发商:秦皇岛阿那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建筑与室内设计师:如恩设计研究室

设计时间:2016年9月—2019年5月

建筑面积:1 500

设计团队:

郭锡恩与胡如珊(创始合伙人,主创建筑师);

杨延蕙(建筑设计协理总监);

陈如慧(协理与项目管理);

郭鹏(协理);

Utsav Jain、Josh Murphy(资深建筑设计师);

Gianpaolo Taglietti、高乐舟、Susana Sanglas(建筑设计师);

鲁永新 (产品设计协理总监);

Lili Cheng(资深产品设计师)

在线阅读

阿那亚(Aranya),来自梵语阿兰若,原意为“人间寂静处,找回本我的地方”。以此为概念原点,开发商在秦皇岛的黄金海岸以追求情感价值与精神价值为导向,营造面向未来的先锋性社区为目标,打造了最早的阿那亚社区。经过8年的持续建设经营,在创立品牌理念的同时,也给国内外一众优秀的独立建筑师提供了创作舞台。受开发商之邀,如恩设计研究室(Neri & Hu,以下简称“如恩”)主持设计了阿那亚艺术中心(以下简称“艺术中心”),该中心于2019年5月在秦皇岛阿那亚黄金海岸社区(以下简称“阿那亚”)落成,成为继孤独图书馆、礼堂、沙丘美术馆等阿那亚知名地标后的又一重要精神建筑。

如恩在阿那亚艺术中心的设计中不仅表达了自身对阿那亚及其背后文化和自然意义的理解,尝试突破艺术中心与公共空间的固有定义,还强调了从身体感受出发的内向体验,营造出一种“虚极静笃”的空间氛围 。在笔者对如恩的访谈中,印象特别深刻的一点是胡如珊女士所提到的:“内向体验意味着专注于天地的纯粹,在这里,你被迫专注于当下,专注于你的身体感受,感受当下的空间、时间与虚无。” 这也指向了现象学的两个重要维度:场所与体验。由此,笔者对阿那亚艺术中心的解读从现象学出发,以场所感知、空间体验与空间叙事为线索,找寻如恩在该项目创作中的关键密码。

1 项目概况

1.1 项目背景

阿那亚社区位于秦皇岛昌黎县,总占地面积433万 (6 500亩),自然条件优越,有大面积的滨海沙滩,丰富的沙丘、滩涂湿地和原生林地。经过8年开发建设,整体社区生活配套与建筑体系日趋成熟,覆盖了居民从日常生活、社交情感到精神,个体到社群的多元、全方位需求 。从餐饮、酒店、市集等高品质生活与度假配套,到海边的人文地标孤独图书馆、礼堂、美术馆、音乐厅等精神建筑,不仅推动了房地产开发市场的蓬勃发展,更为当代中国诠释了对于“家”与“目的地”概念的新的理解 。作为“开明的开发商”,秦皇岛阿那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始终致力于打造中国最具人文气息的海边社区与度假目的地。“如恩”是位于中国上海的多元化建筑设计研究室,由胡如珊女士和郭锡恩先生于2004年共同创立,其以全球化的观念结合多元、重叠的设计理念不断创造着新的建筑范例 。开发商对于艺术中心的定位与期待赋予了项目设计充分的构思空间,如恩也希望借此契机,尝试突破艺术中心与公共空间的固有定义[1]

1.2 项目简介

阿那亚艺术中心是社区成员聚集交往的重要场所,位于阿那亚小镇南区,处于整个社区的主干道上。小镇南区中心一侧是开放式的广场空间,供居民平日休闲娱乐、节假日举办活动;另一侧则是富有商业气息的街巷空间,毗邻阿那亚影院。建筑整体为介入不规则场地的五边形体量,中间挖凿出一个倒置的圆台空间,形成环形的阶梯式剧场。其空间形式可满足多种使用需求,充水时可形成水景,排水后又成为表演和集会空间。在体量内部,螺旋上升的坡道路径串联了中心庭院、书店、5个独特的画廊空间与顶部屋面(见图1、图2)。人们在此漫步、缓缓向上,享受一段内外视野精心编排的旅程。不断上升的流线引导人们前往每一个画廊空间,并最终到达建筑屋面,在那里可俯瞰四周的风景和建筑内部的活动[1]

2. 阿那亚小镇南区

作为整个阿那亚社区最重要与活跃的艺术中心,该项目自落成以来已成功举办“当我们谈论永恒时”(After Forever)、“Études练习曲”、“Eureka! Touring Library友谊书展”等高质量展览,并将与本土及国际知名新锐艺术家、艺术机构合作,呈现学术性展览、公共项目、工坊、艺术家驻留等前沿艺术文化内容。

2 从现象学出发

胡如珊女士在《如恩:无尽之行》 的展览开幕演讲中,引用了丹麦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关于艺术参与主客体的互动性以及基于身体性的感官体验的创作理念,从而表达出自身建筑创作中的一种倾向——用一种“步移景异”的方式将原本零散的片段随着目光移动拼凑成一个整体,并逐渐揭示出“从碎片到整体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一种直觉的、以身体作为主体的感官体验成为辨别这种关系的基础,这是如恩作品中非常重要的线索之一。事实上,这种倾向与现象学中所强调的“亲身体验”与“本质还原”在内核上具有高度的同一性,由此,笔者从现象学理论出发,试图建构解读如恩作品的一个视角。

2.1 场所锚固

正如希腊人所认识的那样,边界是存在的起点而非终点,是某物由之开始其本质的存在。这就解释了为何地平线即边界。从本质上讲,空间是被制造的地方,是被包含进其边界的事物。[2]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现象学作为20世纪欧陆最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自20世纪50年代起逐渐在建筑学科内兴起讨论,其探讨核心即为现象学还原 。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存在主义现象学认为,这种“还原”是一种存在的关系,即“场所精神”,是由特定环境中的建筑与人群相互作用形成的整体。我们栖居在场所之中,它不仅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还存在着与精神的沟通和联系。人类依靠最直接的感官来描述与分析环境,表达客观感受[3]

诺伯格-舒尔茨(Christian Norberg-Schulz)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中首次提到建筑设计中的现象学:“建筑意味着把一个场地转变成具有特定性格与意义的场所,设计就是造就场所……场所是有清晰特性的空间,人必须要能体验到环境是充满意义的。”[4]从这个角度来看,设计的本质是通过一种理性且克制的方式将对原有场所中感知到的要素以某种实体的方式进行表达,创造可以体现其“存在”并进一步美化自我的空间,藉由边界达到某种平衡的状态,从而整体和真实地把握场所现象,这样建筑便“锚固”在了场所之中。由此来看,无论是阿那亚社区所打造的“精神建筑”集合,还是阿那亚艺术中心里“虚极静笃”的场所营造,无一不是在表达设计者对场所精神属性的理解,在不断找寻这些与场所的某种隐秘联系的同时,赋予其新的连接与意义。

2.2 知觉体验

建筑是通过无言、静默的知觉现象来述说的,一种深刻的建筑体验能够使所有的外在噪声停止下来,让一切都归于沉寂,在寂静中沉思冥想、回忆体验生活经验是把握真实、本质的建筑现象的可靠来源。 [5]

——尤哈尼·帕拉斯玛(Juhani Pallasmaa)

在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现象学之外,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提出的“知觉现象学”理论也对建筑学科影响深远,其核心围绕着人的个体本身与环境的关系,认为身体与世界相互渗透且彼此界定,并强调感官的同时性与交互性,认为人们是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及运动的感觉等综合知觉系统认识、体验周围世界,从而形成复杂的身体体验。相应的,知觉建筑现象学强调了以身体意象为基础的对建筑的体验与真实的感受和经历,既是建筑师用来组织建筑空间的一种方式,也是解读建筑、还原体验的一个视角[3]

在阿那亚艺术中心内外视野精心编排的漫步旅程中,基于连续时间的空间漫游体验是设计的核心与重点。其中,不仅多感官联觉共同作用于身体产生了丰富的感知要素,这些知觉体验还同时与个人独特的经验与情感结合,引发出更多记忆与内省。这种基于身体意象的感知也是如恩藉由“艺术介入空间”向人们传递的内容。

2.3 空间叙事

过去已经不在,将来还没有到来,那现在是什么?现在尚未消失,因此,我测量的不是它们自身的音节,而是我记忆中对于二者音调的想象。也就是说,当我测量时间,我测量的是印象、改变和意识。[6]

——斯蒂文·霍尔(Steven Holl)

在连续时间的感官体验中,由主客体之间相互交叠产生的审美意象在激发深层心理感知的同时也强烈暗示出空间的叙事性。“作为理解时间的媒介,建筑给予我们多重领会时间的方式。建筑师斯蒂文·霍尔在对‘绵延’与‘生活时间’探究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对现象学的研究,试图建立一种建筑与自我意识的完美关系,他关注建筑如何呈现个人经验,并将叙事话语建立在个人经验与感悟上,将体验的、相对的、诗意的多重时间引入到建筑,创作时间叙事。”[7]

阿那亚艺术中心在空间叙事的呈现中侧重于表达以现象学为基础的精神层面含义,与感官体验与连续时间紧密联系,通过空间—时间—意识交叠的感知营造多维叙事结构,构成其作为建筑自身与艺术作品发生地的双重身份。也正如胡如珊女士在《如恩:无尽之行》展览开幕演讲中对如恩作品内涵的概述:“有始,有终,也便成就了一段故事,一段旅程,所有期间的经历会变成一段记忆,一段始末。”

3 与场所的共融

阿那亚艺术中心作为整个阿那亚社区中最重要的艺术空间与公共空间之一,承担了提供社区内最为先锋与抽象的艺术体验与互动性最高的公共活动职能。建筑师对阿那亚社区在物质生活、情感生活与精神生活方面的理解直接影响着阿那亚艺术中心的最终呈现。在笔者对如恩的访谈中,胡如珊女士提到了对阿那亚的理解,认为其深谙扎根于人类心中亲近自然的渴望,在这里能感受到与大海、天空的联结 。艺术中心的建筑空间设计实用、灵活,可以用来举办各种类型的文化活动,是阿那亚社区文化力量的一部分;与此同时,观者身在其中也能够沉心静气,感受到精神上的愉悦与满足

3.1 公共介入社区

阿那亚社区作为中国磅礴前行的中产阶级化进程中出现的独特产物,其创立的初衷即是为向美而行的生命提供空间与场所。或许是城市财富的积累,或许是多元文化的培植,或许是群体情怀的推动,种种原因导致了这类以剩余资源和闲暇时间为基础的项目的出现[8]。在这里没有历史与文脉的包袱,一切从场地本身与体验出发。阿那亚艺术中心所在的小镇南区是整个社区最富商业气息的空间,复古商店、咖啡馆、电影院与书屋极大丰富了社区生活方式(见图2)。这里没有喧宾夺主的建筑物,公共空间的设计简洁而克制,营造出更多人们可以交流的户外空间,并创造出更丰富的社区空间体验。[9]

在笔者从小镇中心出发向艺术中心前行的路上,感受到的是与欧洲小镇相似的尺度与立面形式,特别是在与阿那亚电影院尖顶交汇时,一时间竟难以分辨身在何处。在街区尺度的边界与肌理上,如恩一方面用完全贴边的体量回应了多条街区切割形成的界面,另一方面用相似的尺度回应整个街区,并通过立面景观的做法营造出建筑在街道中的小停留空间,与周边的商铺形成呼应。其单一的、重复的立面模块创造了双重体验。从远处看,建筑被视为一个整体,立面被解读为肌理的处理方式,沉稳、厚重,犹如一块坚韧的岩石,在颜色与质感上与周边其他建筑拉开距离。厚重的立面上使用青铜元素点缀,既捕捉了自然的天光,又将行人的目光聚焦到陈列的橱窗上,隐秘地加强了人与建筑的互动性。如果从不同角度近距离观看,建筑上部分光滑的表皮折射出天空万象,而模塑的混凝土砖外墙则充分与日光互动,营造出一种变幻的肌理[1](见图3~图12)。

3. 立面肌理细部

左图:4. 三层平面

右图:5. 二层平面

左图:6. 一层平面

右图:7. 地下一层平面

左图:8. 周边街区视角

右图:9. 与阿那亚电影院交汇处

10.11. 停留性小空间

12. 整体立面效果

在阿那亚艺术中心,对艺术的分享作为起点不断吸引着社区内更多人群的参与,从而带动更多艺术与生活的交融。艺术中心在充分与社区融合的同时,也坚定地保持自身的独特性,并通过其定位与功能激发着更多的社区公共生活,使得该项目不仅是一个艺术的空间,更是社区分享和聚集的场所。

3.2 艺术介入自然

在阿那亚社区,当地海域随季节而变化:夏季,海水蔚蓝、宁静;冬季,凝结成冰。艺术中心便以此为灵感,试图将大自然的奇妙囊括于建筑,并将自然体验与艺术体验深刻交融,形成整个空间的精神内核[1]

毫无疑问,阿那亚艺术中心里最具神性并与自然相通的空间,是位于最底层的圆形庭院,它不仅明确定义了内部与外部的边界,同时也重塑了我们与自然以及内部空间的关系,是建筑对其周边场所及环境回应的核心 。从入口处转而下行,经过一个短暂黑暗的过渡空间,圆形庭院便以一种沉静、低调的姿态出现在视线之中,其超现实的尺度所带来的身体感知,与我们在建筑外部感受到的厚实、沉重形成了巨大反差。当观者缓步走入其中,因为四周的寂静,脚步声在有回音的环境中被放大了。一时间真实的场域被模糊,几乎封闭的白色圆筒空间隔离了外部环境的所有干扰,人本能地开始建立自己与头顶天空之间的关联,被迫专注于当下,专注于内心世界与细微的身体感受,感受当下的时空与虚无,意图在自我与自然间寻找到某种隐秘的关联,并不断发问艺术与自然的本质(见图13~图19)。

13. 圆形庭院全景

左图:14. 从圆形庭院仰望天空

右图;15. 天空、墙壁与庭院的关系

左图:16. 圆形庭院与过渡空间

右图:17. 圆形庭院俯视视角

左图:18. A-A 剖面

右图:19. B-B 剖面

在笔者到访阿那亚艺术中心时,艺术家刘昕正在此举办主题为“寰宇直下”的个展,圆形庭院作为一个室外展厅,安静地陈列着几片宇宙飞船坠落时的残骸,似一种无言的诉说,仿佛在暗示这个庭院曾有过天外来客。当笔者在其中凝思驻足时,内心油然而生的是一种来自更遥远深空的发问——“外面究竟有什么?”通过艺术作品,整个环形庭院空间的张力得以表现,内心深处来自宇宙虚空的想象被强烈地唤醒。正如伟大的现代雕塑家康斯坦丁·布朗库西 所言:“艺术必须在不经意间,猛地一下给人以生命的撞击,呼吸的快感。”[10]彼时,这样的心灵体验来自于阿那亚艺术中心,但它何尝不能来自于罗马的万神庙亦或是儿时生活过的天井院?自然拥有强大的力量,光线随季节而变化,阳光投射下的光晕在纯白的墙壁上缓缓移动,流云飞雁,风拂雨落,斗转星移……一天之中无时无刻都在发生改变——这些是我们在平日的忙碌生活中将其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而在圆形庭院中,由于对当下的专注体验,这一切交织了所有身体想象的图景通过头顶这片净空得以隐秘地传递着,艺术与自然在此刻神奇地共融。

4 建筑时空体验

阿那亚艺术中心公开发表的资料中,将自身描述为“虚极静笃”,其含义是使心灵保持虚和静的至极笃定状态,不受外界影响,并用这种心态观察事物循环往复的规律。这种以身体意象为基础的建筑体验正是梅洛-庞蒂所强调的知觉现象学的核心。在形式语言上,如法国哲学家加斯东·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所说,“仅仅将人类体验缩减到一种无法代表全部居住形态的几何学”。艺术中心抛弃了复杂的形式,用占满基地的五边形体量与挖凿出的圆台庭院建立起纯净的几何秩序,同时,尺度与光线的变化也激发了人类的本能反应。观者记忆深处的某些东西被触发,最终演变为一种情绪反应

4.1 漫步路径

艺术中心厚实的体量与层次丰富的肌理让人难以预测其中的空间形式,入口处挖去体量的虚空手法用一种极为低调的方式将人引入建筑内部(见图20)。建筑内的视觉起点是圆台墙壁上的一个方形洞口,这一中心位置创造出极佳的视觉焦点,透过洞口可以看到圆形的巨大庭院与天空,瞬间被抑扬反差所震撼(见图21),从而激发出对艺术中心的好奇与探索欲,这也成为一段艺术体验的开始。

左图:20. 阿那亚艺术中心入口

右图:21. 入口处的方形洞口

沿着螺旋坡道缓步向前到达第一展厅,这是一个与上层空间部分通高的小展厅,其内部空间与展陈由艺术家恣意发挥,从第一展厅走出即回到螺旋坡道路径中。透过墙壁上的横向长窗,圆形庭院与对向墙壁的长窗以碎片化的形式映入视线(见图22),这样展厅内外空间在感受与光线上的强烈对比又构成了一重反差。随即到达第二展厅,与第一展厅相比,其空间更大,不规则的形状也给艺术家留下更为丰富的创作可能。而后继续上行,在逐渐向内缩窄的廊道空间中出现了第二处横向长窗,在视线上恰与第一处相交汇,似有种登山时回望来时路的快感(见图23),阳光好的时候亦可看见投射向地面的光斑。对内部庭院而言,行至中路仍未见其全貌,仅通过相互渗透的视线与光线感知其存在。

左图:22. 第一处横向长窗

右图:23. 第二处横向长窗

第三展厅在空间上比前两个展厅更加开放,巨大的双层通高的整面窗幕与外界建立了某种连接(见图24)。继续向前通过几步阶梯,转而来到一个小平台,它是第一处偶然抽离内心旅程、与外界相沟通的节点,也在节奏上创造出一个短暂的停留(见图25)。继而来到第四展厅,其与第一展厅有部分空间通高,这里,展厅出现了第一次交融,这种交融也从空间指向意识与体验。继续向上是更加闭塞的廊道,逐渐紧缩的螺旋空间,只有极小的窗,视线从明至暗(见图27)。随着高度的不断攀升,最高处展厅的音乐声也变得逐渐宏亮与清晰,在强烈探索欲的驱动下,仿佛有种神秘感知的召唤,不断吸引笔者向前。

左图:24. 第三展厅内的高窗

右图:25. 第三展厅相连接的室外平台

27. 更加闭塞的步道空间

最后的展厅作为展览空间的收束部分,在空间上与第二展厅垂直渗透。缓步向前,连接的是一个具过渡性质的休息平台,在圆台墙壁侧则出现了一个半圆形小露台,仅供单人站立,置于其中,得以一览庭院全貌(见图26)。至此,除庭院外的展览部分已全部结束,而螺旋步道依然如谜题般盘旋不止。

26. 半圆形小露台

4.2 屋顶意象

在最后的一段步道中,渗透了庭院视线的横向长窗与透过竖向长窗渗透的第三展厅同步呈现在视野中(见图28),明暗与不同尺度、空间的交替亦使得整个展览的体验过程以意识碎片的方式重新交融,进而指向内心。在通向最终屋面平台前,一处同时强烈渗透了外部世界与内向庭院的半室外平台为整体空间营造出一个极佳的停留感。通过这里的大尺度窗,全部艺术中心的全貌得以再次呈现(见图29),而此刻的阿那亚影院尖顶也成为窗中极强的视觉元素。通过一道顶梁分割逐渐抬升的屋面,平台的另一侧连接了阿那亚小镇南区的风貌。此时此刻,内心世界对于艺术的感知与现实世界共融,内与外、实与虚藉由建筑的边界形成了一种新的连接。

左图:28. 通往平台的步道

右图:29. 从平台看到的艺术中心全景

沿着阶梯顺步而上,到达艺术中心的屋面平台,首先出现在视野中的是阿那亚影院的尖顶(见图30),接着圆形庭院的轮廓得以缓慢呈现。顺着环形步道漫游,厚实的矮墙以超过人体身高的高度创造出一重边界,目之所及仅有尖顶、围墙与天空(见图31)。进而感知到的是一种超越日常与模糊地域的强烈指向,此刻的“边界”将感知强烈引向对于内心世界的关注,静心凝神专注于建筑师营造的在场感,在脱离日常的环境中超我感知,以达到“虚极静笃”的状态。至此,上行路径串联的各个空间节点全部体验完成,继续沿坡道回到入口处,反复出现的横向长窗、光影变幻、细致的尺度变化与偶然的视线交融又再次与上行中的记忆场景交叠。而在此,笔者也需要指出阿那亚艺术中心在流线设计中需要加强考虑的问题,尽管在建筑中设计了辅助交通的楼梯与电梯,但在实际中基本无人使用,这也导致了上下行流线的交叉,在体验层面略有干扰。

左图:30. 屋面平台看到的尖顶

右图:31. 在屋面平台的视线

在阿那亚艺术中心的漫游体验中,笔者通过在空间中行进获得身体感知,重复出现的元素、互相渗透的边界、现实与记忆的交叠……建筑师在创作中以碎片的形式串联起这些,又在最后以俯瞰的形式消解了其中的神秘性,将人们对艺术与生命的思考引向内心的感知。如恩并没有以直接的方式告诉人们艺术是什么,却通过一段超越日常的旅程让每个人拥有了通向艺术极致体验的机会。这种从多重感知的营造中唤醒人们真实感受的创作倾向也在如恩的其他作品中有所表达。例如,在福州茶馆设计中营造出历史与现实交错的意象,进入茶馆,踱步于一楼的古建筑中,观者仿若游走于明与暗,轻与沉,细与拙之间。走到夹层时,古建筑原本的面貌才清晰地显露,身处其间,观者环绕于历史长河,赏鉴精湛的木雕工艺(见图32、图33) ⑮ 。又如青普扬州瘦西湖文化行馆中,观者沿着砖墙漫步,可偶遇墙中隐藏的开口(见图34),向上踏几节楼梯,便遁入更加安静且视野开阔的屋顶,可一览整片行馆的建筑矩阵和更远处的湖泊(见图35),均是以“步移景异”作为感知的基础与空间营造的手段。

左图:32. 福州茶馆外观

右图:33. 福州茶馆夹层

左图:34. 青普扬州瘦西湖文化行馆内景

右图:35. 青普扬州瘦西湖文化行馆内景

4.3 视线交融

在步移景异的漫步路径之外,以感知与体验出发的视线交融也是阿那亚艺术中心设计的另一亮点。这种相互交织的视线关联不仅使得空间边界的渗透感增强,创造了同一空间从不同角度被观赏的机会,也增强了整体漫游路径的趣味性,例如螺旋步道中横向长窗中的对景(见图36),两处休息平台的对视,以及在临近屋顶平台处对整个艺术中心的回望(见图37、图38)。在吸引观者驻足停留的同时,也激发其不同的互动行为,其中不仅是人与空间、人与艺术的互动,更创造出人与人之间看与被看的新方式,营造了强烈而独特的在场体验。而整个过程中,建筑师的表达是清晰且节制的,纯粹的几何秩序与恰到好处的节奏编排保持了建筑形式语言的统一,又在有限场地中营造出极为丰富的反差体验。此时此地,观者不是被展场融入,而是被激发出与展示空间之间的主动对话,甚至冲撞,从而触发出新的场所艺术[11]

36. 步道中横向长窗的对景

左图:37. 平台处有趣的视线关系

右图:38. 步道中休息平台的对视

5 建筑空间叙事

当今建筑叙事学重点关注建筑空间结构的关联性、双层语义的建构策略以及叙事者的话语权等内容[12]。基于文学的叙事交流模式,笔者在阿那亚艺术中心的空间叙事中重点关注如下几个方面:叙事主题,即建筑表达的概念;叙事结构,即空间组织模式;叙事文本,即空间节点与场景;叙事效果,即最终传达出的空间氛围与感知。其中,叙事主题与效果已在其他章节充分讨论,本节不再赘述,而重点关注叙事结构与文本。

5.1 空间叙事结构

当代博物馆类建筑发展呈现多元化的倾向,其背后有两派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博物馆应该是一个展示作品的容器,一个中性的盒子,重要的是展示内容,而容器本身则作为背景存在;另一种认为,博物馆建筑本身也应该成为一件被展示的艺术品,也可表达强烈的情感,建筑是博物馆中最重要的展品,这两种观念主导着博物馆建筑发展的双重轨迹[13]。在当代艺术馆类建筑中,具有叙事意义的空间围绕参观行为展开,主要包括了展陈空间与交通空间。其中,展陈内容主要是临时性或半永久、永久性的艺术家作品或收藏家藏品。就阿那亚艺术中心而言,其展陈内容是流动的,这意味着建筑师无法根据展陈的内容叙事组织空间,因而采用何种叙事结构,如何在“容器”和“内容”间取得平衡,并巧妙植入所处环境是建筑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文学作品中,当一个故事包含另一个故事时,故事就产生了不同层次,“其中一个层引发另一个层次。前一层称作框架叙事,后一层称作嵌入叙事”[7]。阿那亚艺术中心在叙事结构上采用框架叙事与嵌入叙事组合的方式。在展厅以外,通过丰富的螺旋时空体验与圆形庭院感知营造整体空间氛围,不仅为展厅的嵌入叙事提供框架背景,创造出有如登山漫步的体验,也通过建筑内外、展厅内外、虚实之间的强烈反差表达了建筑物自身的性格,传递出“虚极静笃”的氛围。而核心展厅空间相较于外部的强烈身体感知,其表达是更加克制的,建筑师利用五边形体量的剩余空间,通过重新划分、局部通高与偶然的开洞使其与其他空间局部渗透,尽可能保持各自展厅的独立与完整性,这种做法也为艺术家的二次创作留下无限可能。

5.2 空间叙事文本

“叙事文本指的是通过语言符号及其他媒介符号再现特定时空下发生事件的整体”,空间叙事文本主要是指由空间节点与场景所构成的空间情节[7]。基于语义的探讨,空间情节的内涵由空间氛围传递,在体验层面为知觉体验,已在前文中充分讨论。在这里,笔者仅从空间特征与空间要素两个维度考量,以表格的形式对阿那亚艺术中心在空间节点与场景的特征方面作出归纳(见表1,节点编号与平面图中编号一致),以探知其在空间叙事文本中的建构方式。

表1. 阿那亚艺术中心空间叙事节点梳理

结合平面与剖面信息可以归纳出如下特征:首先是相似空间要素如横窗、平台、表面肌理的重复出现。这种单一的、重复的模块一方面创造出一种时间上的连续感知,另一方面也保持了建筑在整体语言上的纯粹与节制感。例如,从入口开始的上行路径中,横向长窗所引发的对景关系分别在第一与第二展厅之间、第二与第三展厅之间、第三与第四展厅之间、第五展厅与屋顶平台之间的螺旋坡道中出现。与此同时,又通过其他要素如尺度、视线的变化赋予感知上的差异,无论穿过展厅或是进入剧场,整段旅程都不会出现重复。

其次是空间节奏的转换,主要体现在动线上虚与实、光与影、室内与室外的交替变换。如在上行路径中分别用两处室外平台、两处露台与一个屋顶平台串联五个室内展厅,并通过螺旋上升的流线引导人们前往每一个展览空间,人们的观赏欲在展陈序列中不断被激发,同时也为观者创造出思考与留白的想象与停留空间。

再次是通过特殊节点的编排营造场景感,以引发观者的环境感知与情绪反应。如通向最终屋面平台前的半室外平台,通过两处节点分别建立了与内向庭院和外部环境的联系,作为通向屋顶的缓冲空间与展览的收束部分。观者在此处整理心绪、静息凝神,感受精神上的愉悦与满足,获得一种超现实的体验。这也回归了本雅明(Walter Bendix Schoenflies Benjamin)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中所提到的关于“灵韵”的体会 ,使艺术品平添了一份令人叹为观止的光辉与耐人细品的滋味,从而开启观者对“灵韵”感知的自主性探索[14]

6 结语

实用主义哲学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在《艺术即体验》中写道:“艺术永远是人类与外部环境互动体验的产物。建筑恰恰证明了这种互动体验的交互性,它们不仅影响到未来,还记录和传递着过去……只有当建筑作品走入人的体验之中,它才具有美学上的意义……”[15]一方面,建筑的定义来自我们能够感知的空间;另一方面,我们所感知的空间又不断被我们想象中的建筑重新定义。[5]而这个互动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用身体去体验、用心灵去感知。

入夜时分,当笔者再次步入阿那亚艺术中心,在夜幕与灯光的笼罩下,这里呈现出的竟是和白天完全不同的氛围与感受,似图底转换般的,漫步而上时反复出现的横窗里透出了些许微光;在登临屋顶前,室外平台上出现的是无尽夜幕苍穹中泛着光的尖顶;在圆形庭院中屏息凝神,凝望着的是繁星点点的寂静夜空……

而此刻,阿那亚小镇也静默无言,艺术中心内部的光线沿着倒锥形虚空柔和地散射,点亮了整片的海滨社区。

(感谢如恩设计研究室(Neri & Hu)与秦皇岛阿那亚黄金海岸社区、阿那亚艺术中心对于本论文撰写过程中素材收集提供的帮助)

(图片来源:图1~图3、图12~图17、图20、图24、图27、图34、图35摄影:Pedro Pegenaute;图32、图33摄影:陈颢;图纸及以上照片来自于如恩设计研究室(Neri & Hu);图8~图11、图21~图23、图25、图28、图29、图31、图36、图38摄影:张懿文;图26、图30、图37摄影:支文军)

注释:

① 参见如恩设计网站:http://www.neriandhu.com/zn/works/the-void-aranya-art-center.

② 根据笔者对如恩的书面采访资料,采访时间2021年10月3日。

③ 参见阿那亚官方网站:http://www.aranya.cc/peitaiho.html.

④ 根据笔者对如恩的书面采访资料,采访时间2021年10月3日。

⑤ 参见如恩设计网站:http://www.neriandhu.com/zn/about.

⑥ 如恩个展“无尽之行”以时间连续性与历史记忆为题,系统梳理了如恩在建筑实践中的重要时刻。展览分为六个章节,由“反思型怀旧”为起点,途经“步移景异”“栖居”“空间诗学”“在地重铸”,最后抵达“未来遗迹”,由此呈现如恩多年来对于建筑思考的不断演变。展览于2021年4月23日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开幕,持续至2021年5月15日。

⑦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丹麦艺术家。如恩在演讲中引用其原文如下:当我进入文人的花园时,我看见了花园,但同时也意识到了自己视野所及的极限,意识到了自己看待事物的方式。我借花园以此自省。花园“塑造”了我,也在“塑造”舞者斯蒂恩的身体。我的编舞是一种直觉性、情绪化的表达,花园则引导着斯蒂恩完成相对简单的动作:斯蒂恩“成为”了花园,一棵树木或一块岩石,他也成为了花园的拥有者。我们需要颠倒视角,从此观察由花园塑造的身体。

⑧ 现象学还原(Phenomenological Reduction)主张回到事物自身。将意识集中在纯粹的现象和人们在生活中直接感受和经验的事物上,从而把握住事物的本质。

⑨ 根据笔者对如恩的书面采访资料,采访时间2021年10月3日。

⑩ 根据笔者对如恩的书面采访资料,采访时间2021年10月3日。

⑪ 根据笔者对如恩的书面采访资料,采访时间2021年10月3日。

⑫ 康斯坦丁·布朗库西(Constantin Brancusi),罗马尼亚雕刻家。早年在罗马尼亚国内接受教育训炼。1904年移居巴黎后,作品逐渐显露其个人的风格特点。其石雕及金属雕作品,如《吻》(1908年)、 《睡着的缪斯》(1910年)和一组题为《麦厄斯特拉》(1912至1940年)的变体雕刻,表现出作者对简洁的抽象美的探求。其木雕作品如《巨子》(1915年)等却深受非洲艺术的影响,运用错综复杂的棱角,常以神话或宗教为主题。

⑬ 出自于《道德经》第十六章,原文为:“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⑭ 根据笔者对如恩的书面采访资料,采访时间2021年10月3日。

⑮ 参见如恩设计网站:http://www.neriandhu.com/zn/works/the-relic-shelter-fuzhou-tea-house.

⑯ 参见如恩设计网站: http://www.neriandhu.com/zn/works/the-brick-wall-tsingpu-yangzhou-retreat.

⑰ 原文为“aura”,指人在感性情绪上,对艺术品营造的艺术氛围的感知,以及与之相伴产生的“非意愿回忆”(指无意识地回溯记忆中的历史片段)。简而言之就是观者被艺术品的魅力所吸引而引发的沉醉和联想。这种感受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远隔知觉”。

参考文献:

[1] 郭锡恩,胡如珊.阿那亚艺术中心[J].世界建筑,2019(S1):96-97.

[2] 马丁·海德格尔.海德格尔文集:演讲与论文集[M].孙周兴,译.王庆节,编.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3] 沈克宁.建筑现象学[M].第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4] 诺贝格-舒尔茨. 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 施植明,译.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5] 帕拉斯马,刘星,任丛丛.肌肤之目:建筑与感官[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6] STEVEN H. Questions of Perception: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J]. A+U, 1994 (7): 75.

[7] 李慧君. 基于叙事学的当代美术馆空间设计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9.

[8] 张利.无知,好奇,执念——关于阿那亚启行营地的设计[J].建筑学报,2017(10):79-81.

[9] 戴烈,何小健,等.阿那亚小镇[J].建筑实践,2020(07):24-37.

[10] 麦卡特R,帕拉斯马J,宋明波.认识建筑[M].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20.

[11] 范凌.“展示”还是“显现”?——阅读矶崎新设计的中央美术学院当代美术馆[J].时代建筑,2009(01):128-135.

[12] 陆邵明.当代建筑叙事学的本体建构——叙事视野下的空间特征、方法及其对创新教育的启示[J].建筑学报,2010(04):1-7.

[13] 王路.关联的容器——当代博物馆建筑的一种倾向[J].时代建筑,2006(06):22-27.

[14] 姚雨言.立足当下看本雅明艺术“灵韵”理论[J].艺术探索,2014,28(03):72-75.

[15] 杜威J,程颖.艺术即体验——我要让艺术从文明的美容院变成文明本身[M]. 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

[16] 青锋.坡道上下——河北秦皇岛阿那亚启行营地设计评论[J].时代建筑,2017(06):112-121.

[17] 王骏阳.作为一种“塑性偶发”的沙丘美术馆[J].时代建筑,2019(03):84-97.

[18] 丁力扬.现象学和建筑学师承关系图解[J].时代建筑,2008(06):14-23.

[19] 袁元,姚毅楠.阿那亚小镇南区[J].当代建筑,2020(05):108-115.

[20] 吴晶晶. 从知觉现象学角度探讨建筑的感知与体验[D]. 杭州:浙江大学,2017.

[21] 季铁男.现象学理论作为当代建筑学的基石[J]. 建筑师,2009(02):13-16.

[22] 冯琳,宋昆,梁雪.斯蒂文·霍尔建筑的时间之维解析[J].建筑学报,2013(08):14-19.

如有需要,可扫描下图二维码购买《时代建筑》电子版或纸质版(购买纸质版请标注具体期数)

电子版 纸质版

完整深度阅读请参见时代建筑》2021年第6期 物质智能支文军、张懿文《场所体验与空间叙事:秦皇岛阿那亚艺术中心解读》,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作者简介:支文军,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教授, 博士生导师、张懿文,女,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硕士研究生

完整深度阅读请参见时代建筑》2021年第6期 物质智能支文军、张懿文《场所体验与空间叙事:秦皇岛阿那亚艺术中心解读》,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作者简介:支文军,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教授, 博士生导师、张懿文,女,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硕士研究生

[1] 莫万莉.自然重新统领一切:嘉兴火车站[J].时代建筑,2021(06):70-77.

[2] 姜都,程璐,江立敏.时空层叠,场所重塑:基于多要素整合设计的嘉兴火车站区域整体更新策略[J].时代建筑,2021(06):78-85.

[3] 姜珺.作为历史观念性重译的建筑:评非常建筑新作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J].时代建筑,2021(06):86-97.

[4] 王方戟,黄杨.建筑设计中的基本命题:公园中的公共卫生间幽篁亭设计[J].时代建筑,2021(06):98-103.

[5] 王志磊.以木结构为主导的装配式建造对乡村的轻介入:罗宇杰工作室的浙水村自然书屋[J].时代建筑,2021(06):104-109.

[6] 支文军,张懿文.场所体验与空间叙事:秦皇岛阿那亚艺术中心解读[J].时代建筑,2021(06):110-121.

[7] 刘刊.艺术介入空间、时间与建筑:让•努维尔和浦东美术馆[J].时代建筑,2021(06):122-129.

[8] 沈钺,孙雨倩.生活的容器:回顾两个不同地域的乡村实践[J].时代建筑,2021(06):130-137.

[9] 曹跃进,邓小骅.记忆场所的在地性表达:浙江省档案馆新馆[J].时代建筑,2021(06):138-143.

===============================

本期杂志责任编辑:彭怒,尹珅

如有任何有关此期主题的建议、问题或讨论等,

欢迎发送邮件至ta_weixin@163.com

标题请写明前缀【物质智能】

谢谢!

===============================

《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

中国命题 · 世界眼光

学术性 · 专业性

时代性 · 前瞻性 · 批判性

《时代建筑》杂志电子版二维码

微信平台:timearchi(微信号),时代建筑(公众号)

新浪微博:@时代建筑杂志

内容策划:戴春

官方网站:http://timearchi.tongji.edu.cn

邮箱:timearchi@163.com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玻璃钢生产厂家室内玻璃钢人物雕塑小品广东景区玻璃钢雕塑厂家南通室内玻璃钢花盆苏州超市商场美陈北京周边商场美陈供货商青岛玻璃钢花盆价格太原玻璃钢雕塑人物驻马店广场标识玻璃钢卡通雕塑春节美陈商场济南人物玻璃钢雕塑安装常德玻璃钢大白菜雕塑苏州秋季商场美陈人物校园玻璃钢景观雕塑定做玻璃钢动物牛雕塑订制玻璃钢雕塑金属效果图宁波校园玻璃钢雕塑漯河玻璃钢仿铜雕塑制造品牌玻璃钢雕塑服务电话黑龙江张仲景人物玻璃钢雕塑报价门头沟玻璃钢雕塑工程四川公园玻璃钢雕塑销售厂家艺术玻璃钢雕塑设计玻璃钢恐龙雕塑企业吕梁玻璃钢雕塑中山玻璃钢雕塑生产厂家云南玻璃钢仿真水果雕塑厂家郴州玻璃钢花盆花器福州玻璃钢雕塑设计公司深圳玻璃钢雕塑摆件订购丽江玻璃钢雕塑厂家直销香港通过《维护国家安全条例》两大学生合买彩票中奖一人不认账让美丽中国“从细节出发”19岁小伙救下5人后溺亡 多方发声单亲妈妈陷入热恋 14岁儿子报警汪小菲曝离婚始末遭遇山火的松茸之乡雅江山火三名扑火人员牺牲系谣言何赛飞追着代拍打萧美琴窜访捷克 外交部回应卫健委通报少年有偿捐血浆16次猝死手机成瘾是影响睡眠质量重要因素高校汽车撞人致3死16伤 司机系学生315晚会后胖东来又人满为患了小米汽车超级工厂正式揭幕中国拥有亿元资产的家庭达13.3万户周杰伦一审败诉网易男孩8年未见母亲被告知被遗忘许家印被限制高消费饲养员用铁锨驱打大熊猫被辞退男子被猫抓伤后确诊“猫抓病”特朗普无法缴纳4.54亿美元罚金倪萍分享减重40斤方法联合利华开始重组张家界的山上“长”满了韩国人?张立群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杨倩无缘巴黎奥运“重生之我在北大当嫡校长”黑马情侣提车了专访95后高颜值猪保姆考生莫言也上北大硕士复试名单了网友洛杉矶偶遇贾玲专家建议不必谈骨泥色变沉迷短剧的人就像掉进了杀猪盘奥巴马现身唐宁街 黑色着装引猜测七年后宇文玥被薅头发捞上岸事业单位女子向同事水杯投不明物质凯特王妃现身!外出购物视频曝光河南驻马店通报西平中学跳楼事件王树国卸任西安交大校长 师生送别恒大被罚41.75亿到底怎么缴男子被流浪猫绊倒 投喂者赔24万房客欠租失踪 房东直发愁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回应蜉蝣大爆发钱人豪晒法院裁定实锤抄袭外国人感慨凌晨的中国很安全胖东来员工每周单休无小长假白宫:哈马斯三号人物被杀测试车高速逃费 小米:已补缴老人退休金被冒领16年 金额超20万

玻璃钢生产厂家 XML地图 TXT地图 虚拟主机 SEO 网站制作 网站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