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关怀版

多方面带你了解杨浦,为什么被称为“大杨浦”!

大杨浦的 昨天 今天 和 明天

杨浦位于上海中心城区东北部,地处黄浦江下游西北岸,与浦东隔江相望。对于沪东地区市民来讲,这片热土人多地广,底蕴深厚,生于斯,长于斯;对于上海来讲,从近代中国老工业基地到面向新时代的创新知识园区,杨浦具有典型意义。

01

“杨树浦”在哪里?

众所周知,杨浦区因杨树浦得名。那么“杨树浦”在哪里?它是河道名、路名,也是区域俗称和行政区划名,还曾经是码头名称。首先来说杨树浦路。它是市区东北部最早修筑的道路之一。

1844年7月3日,中美缔结《望厦条约》。1848年,美国圣公会传教士文惠廉(William Jones Boone)在苏州河北岸虹口地区广置土地,建筑房屋,建立教堂,并向上海道台提出建立美租界的要求。1863年6月25日,美国领事熙华德(George Frederick Seward)与上海道台黄芳议定美租界划界章程:“界址西起护界河(即泥城浜,也就是现今西藏中路段)对岸(约今西藏北路南端),向东沿苏州河及黄浦江到杨树浦向北三里为止,从此向西划一直线,回至护界河对岸之起点。”这是租界当局书面文件中首次出现“杨树浦”,这里指的是河道名称。当时使用的英文标注为“Yangtszepoo”,这是明显带有上海本地发音的拉丁化拼写。

1873年美租界勘测地图中有详细的附文,其中明确提及涉及“杨树浦港”的界碑等细节

杨树浦是沪东地区主要河道之一,西北起于走马塘,东南注入黄浦江。它曾有许多别名,诸如杨名港、杨名浦、杨木浦、兰路港、兰州河等。用河道作为租地边界是通用的手法,类似的有洋泾浜、泥城浜等,而当时还没有杨树浦路。19世纪中后期,由于杨树浦多以地名出现,故此河道也改名“杨树浦港”。

《同治上海县志》卷首水道图中标注的“杨木浦”

上海开埠之后,相对与人口较为集中的租界核心地区,苏州河北岸以及沿黄浦江岸线向东的地区仍旧偏僻。设立美租界后发展仍相对迟缓,但也有其有利条件。在英国驻沪首任领事巴富尔(George Balfour)关于上海开埠的告示中,第一次提出上海港港界:“自上海县城临江起,沿江而下直至吴淞口宝山嘴之间的水域及江岸陆域。”这客观上为沪东地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世纪60年代开始,各类码头及相关的船舶修造、仓储货运等洋行商号开始从苏州河口沿黄浦江岸线逐渐向东延伸。于此同时,随着工商业活动发展,相关市政配套设施都相继而来。1864年,租界当局在现虹口境内最先开筑熙华德路(Seward Road,现长治路)和百老汇路(Broadway Road,现大名路)。

1866年英文上海港地图,北部和东部基本还是未开发状态,黄浦江沿岸有零星码头,道路也只标注了百老汇路(Broadway Road)

1887年英文上海港地图,东部所绘制的内容明显丰富许多,杨树浦路也在其中

而杨树浦路事实上就是在百老汇路基础上向东延伸的结果,1869年开筑,一年后筑至杨树浦西岸,并以该河道冠名。这种以筑路讫点命名的习惯在租界较为常见,静安寺路(现南京西路)、徐家汇路(历史上有两条徐家汇路,一条是现今肇嘉浜路的北幅路面,另一条是现今的华山路)、法华路(现复兴中路部分路段)都是如此。

其后,租界当局继续向东延筑杨树浦路则是越界修路的惯用伎俩,其目的就是为了掠取更多的土地。1872年之后,杨树浦路就基本形成了现今的格局,西起惠民路东至黎平路,跨杨浦、虹口两区,全长5586米。随着道路的修筑,至1899年公共租界再次扩张,杨树浦路两侧及黄浦江沿岸逐渐繁荣起来,也形成了多处工商业区块和居民点,此时的“杨树浦”已不单单是路名,而更多是对这一区域的俗称。

1908年的杨树浦路。当年3月24日,英商上海电车公司开始经营的从白渡桥至杨树浦路勒克诺路(今宁武路)的有轨电车。同年12月11日,南端延伸至上海总会(今广东路外滩)。这也是杨浦境内最早的公共交通

民国二年(1913年)商务印书馆实测上海城厢租界地图中的东区局部,各种地名标注十分详细。而Yangtszepoo也已成为片区名

“杨树浦”作为行政区划名称出现较晚。民国34年(1945年),上海光复后,国民政府置杨树浦区,又名第二十区,但仅仅维持了4年,1949年上海解放后就易名了。关于杨浦区境域及区划变迁下文会详解。

1946年出版的《最新上海指南》(冷省吾著)中记载的榆林区和杨树浦区区划范围

“杨树浦”作为码头的名称,在一些史料和地图上都有刊载。关于它的位置目前有一些争论,本文暂且不做明确结论,以下的一些地图及文献资料可能有助于读者自己判断。

这幅1918年上海英文地图由租界工部局官方发布。图中已标注“O.S.KYangtszepoo Wharf”。“O.S.K”是 “Osaka Shosen Kaisha,大阪商船会社”的缩写,这个标示翻译过来就是“大阪商船会社杨树浦码头”。这个基本上是现今上海瑞丰国际大厦位置

1926年的英文地图中也有相同标示

1927年中文版上海分册地图中,同样地点标注的是大阪商船码头

20世纪30年代一幅手绘黄浦江码头示意图中,相同地点标注为“大阪商船株式会社杨树浦码头”

这是另一处“杨树浦码头”的表述。出自《上海指南》1930年版,这个位置是现今兰州路(旧名 兰路)最南端,杨树浦港入黄浦江口附近

02

为什么讲“大”杨浦

讲杨浦的“大”,首先是区域面积。而杨浦区历史沿革中的建置变化内容也是较为丰富的。

宋初,今虬江以南,隶华亭县。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朝廷批准设上海县(1292年正式立县),下辖五乡,杨浦境为上海县高昌乡。今虬江以北,先后隶属昆山县和嘉定县。清雍正二年(1724年),从嘉定县析置宝山县,杨浦境北部属宝山县殷行乡和江湾乡一部分。民国元年(1912年)虬江以北属宝山县殷行乡。虬江以南,租界线以北属上海县引翔乡。

民国4年(1915年)上海全境图中标注的引翔港乡位置。值得注意的信息是,地图为显示中国主权,刻意忽略租界的范围

1926年上海政区图中标注的引翔港乡及租界位置(来源:《上海历史地图集》周振鹤主编)

1927年上海特别市成立,引翔、江湾、殷行3乡划归上海特别市。次年7月,改为引翔、江湾、殷行3个区。1945年抗战胜利,分属新市街区和江湾区。1952年,新市、江湾两区合并为江湾区。1956年,隶北郊区。1958年,撤消北郊区,该地区从1956至1984年期间先后划入杨浦区。

南部原为上海县高昌乡23保的一部分。清同治二年(1863年)黄浦江以北,杨树浦港以西,杨树浦路一带为美租界。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公共租界,向东扩展,由周家嘴路,自西向东到顾家口(今平凉路底)划一直线,为租界界线。抗战胜利,设置上海市十九、二十两区(榆林区和杨树浦区)。1960年杨浦、榆林两区合并为杨浦区。

1952年和1956年的上海市政图,区划的变化一目了然(来源:《上海历史地图集》周振鹤主编)

杨浦区还曾管辖过浦东部分地区。民国元年,洋泾市设立。民国17年(1928年)改称洋泾区。上川路以东属高桥区,以西属洋泾区。1952年,分属高桥、东昌两区。1956年并入东郊区。1958年撤东郊、东昌区,成立浦东县。1960年撤浦东县,浦东大道以北的沿江地带划归杨浦区,建立沪东街道办事处。1984年划入川沙县部分地区,划出海防新村,成立歇浦路街道办事处。1993年3月,歇浦路街道划归浦东新区。

从仅仅7.7平方公里、人口为65985人(1946年统计)的杨树浦区发展到现今60.73平方公里,常驻人口131.34万(《上海年鉴》2018版数据),杨浦区已是上海中心城区之首,这个“大”名副其实。

而更深层次“大”的缘由,还是来自于杨浦地域丰富的内涵。市中心城区曾经最大的工业基地、塔吊林立的港区,大片的历史街区和工人新村、众多的高等学府以及曾经规划中的“远东第一”市中心,这一切都决定了杨浦区的大背景、大格局。

20世纪80年代的杨浦区航拍影像

03

老工业基地历史有多悠久?

上海是全国最大的工业中心,国际上重要的工业城市,近代工业发展有160多年的历史。由于地理条件优越,杨浦租界部分成为殖民者在上海最早建立的工业基地。

1875年,立德洋行设立供水公司办理供水业务,水厂原址在今杨树浦水厂南部区内,占地115亩,建有沉淀池、过滤池等净水设施。该厂创办人为格罗姆(F.A.Groom)、立德尔(A.I.Little)、华脱司(W.I.Waters)和邱裕记(音译),投资银3万两。这是杨浦境内最早的工业形态。而著名的杨树浦水厂就是在此基础上由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扩建,并于1883年6月29日开业供水。

1875年3月31日《申报》题为“西商将设供水公司”的报道。其中写道“現有西商數人,合議設一供水之公司。已告白,邀人入股。須湊本銀共三萬兩,分爲三百股,生股一百兩。其擇定所開之水池,議在虹口之東二四里外。其所設之法,先用船載清水至上海,而以水置藏於池內,又分設於大水櫃之內,以供用水者自行取汲。其價則每加倫取錢一文半,係衆人共試水,味咸,稱爲好。乃請工部局准其在路下暗藏瓦管,以資引水之至各地焉。按此法,西国各大城所皆有也

清末年间明信片中的杨树浦路及自来水厂影像

20世纪早期拍摄的黄浦江上的木质舢板渡船。背景为杨树浦水厂取水口及水池

清光绪四年(1878年),前四川候补道彭汝琮上书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和南洋通商大臣、两江总督沈葆桢,请求批准他设立上海机器织布局,并提出设厂计划。李鸿章对该计划颇为赞赏,当即批准,并派郑观应和彭汝琮共同操办建厂事宜。李鸿章还为织布局奏请专利和减税两项特权。一是规定“十年以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二是规定“将来产品在上海就地销售免税,运销内地也只要在上海新关完税,概免沿途税厘。”尽管建厂规划深得清廷大员青睐,但官场倾轧,官员腐败,使建厂工作进展迟缓,直到光绪十五年(1889年),坐落在杨树浦黄浦江边,占地300余亩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才得以建成开工。在这之前,光绪八年(1882年)集资15万银两,经李鸿章批准,开办官督商办的上海机器造纸局投产,这是杨浦境内最早的民族资本企业。

1931年杨树浦洋布局搬迁时拍摄的大门及车间内景。洋布局是对机器织布局的俗称。1931年被荣氏家族收购后迁往澳门路,并更名申新九厂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商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和输入机器合法化,英、美、日等国资本进入上海,开设大批工厂,很多都选址杨树浦地区。究其原因主要是区境在黄浦江下游,大量滩地售价低廉。沿江又早已筑成杨树浦路,与租界中心区相连,交通便利。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航道条件的改善。光绪三十一年,浚浦工程总局成立,黄浦江开始全面疏浚整治,通航条件有显著提升。巨轮可直驶市中心区域,无需在吴淞口外驳运,工厂的原料、产品等物流周转能力大大改善。至民国2年(1913年),区境黄浦江沿岸已建有棉纺、缫丝、造船、造纸、发电、自来水等厂20家。

美国商务部编印的1919年《中国商务手册》(Commercial Handbook of China)中刊载了在沪外商名录,其中有很多位于杨树浦路

20世纪20年代拍摄的英商杨树浦船坞

商号名录中的美商席梦思公司,地址在杨树浦路61号,专业生产卧具及床上用品。有说法称我们现在熟知的“席梦思”一词就是由此厂名而来

1928年拍摄的杨树浦发电厂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拍摄的杨树浦怡和纱厂。背景中可见周边厂房、烟囱林立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资本乘虚而入,民族资本应运兴起。一战结束后,英美资本又卷土重来。至1937年,杨浦地区已有工厂358家,其中民族工业301家,外商57家,而水、电、煤气等重要行业均为外商垄断。棉纺行业,日商的上海、大康、格丰、公大、同兴和英商的新老洽和等纱厂占主导地位。除外商企业外,民族资本工业也已有一定的规模。其中有大中华造船机器厂、德大和厚生纱厂、亚浦耳灯泡厂、永安第一棉纺织厂、中国毛绒厂、五和织造厂、三友实业社、中华第一针织棉纺厂、正泰橡胶厂等。在各类产业中,尤以轻纺工业最具规模,纺锭数占全市266万枚的45.4%。由此,杨树浦成为上海工业区的代名词。

20世纪90年代,中华造船厂新船下水仪式。该厂前身是创建于1926年的大中华造船机器厂

20世纪90年代拍摄的杨树浦煤气厂,其前身英商杨树浦煤气厂建于1932年

上海第二钢铁厂全景。其前身是亚细亚钢业株式会社黄兴路压延工场,始建于1942年2月,原址在今黄兴路221号

04

工人新村由何而来?

19世纪中叶,现杨浦境内尚属县郊僻壤。农民自建住宅形成众多的自然村落。1863年和1899年,租界两次扩张以及杨树浦一带大量工厂的开设,使得该区域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由于工商业的发展,大量外来人口前来谋生。他们一般只能在工厂附近的空荒地上搭建草棚栖身。由此小木桥、茅家塘、蒋家浜等棚户区相继出现。

20世纪初的杨树浦路影像。图中可见运输货物的独轮车及行人。电线也已架设,路北还有成片的石库门住宅

20世纪初,房地产商始于杨树浦路北侧兴建里弄房屋,经营住宅买卖、租赁业务,并逐步向北发展,形成数量众多的住宅群。同时,洋行、大厂也建造少量设备较好的新式里弄、花园住宅和公寓等,供高级职员居住。至1949年前夕,全区共有各类住宅190.46万平方米,其中旧式里弄约115万平方米,棚户陋屋约60万平方米,这两项加起来约占比92%。而大部分的产业工人都居住在这些条件艰苦,空间局促的居所内。

上海解放后的1951年4月,市二届二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市长陈毅提出市政建设应“为生产服务,为劳动人民服务,并且首先为工人阶级服务”的方针。1952年4月,市政府设立上海市工人住宅建筑委员会,在全市统筹兴建二万户工人住宅,其中就有一万户建在杨浦,分为4个基地:一号基地为长白一村、二村;二号基地为控江一村、二村;三号基地为凤城新村(一村);四号基地为鞍山一村、二村,征用原江湾区农田65.52公顷。由华东设计公司设计。1952年8月15日开工,1953年5月竣工。总计建房530幢1000个单元(每个单元为1个门牌号)1万户。建筑面积28.6万平方米。皆为砖木结构的2层楼房,水、电、煤气俱全,每5户合用厨房和厕所。同时辟筑道路、下水道,配有学校、商店和绿化地。这是解放后杨浦地区兴建的第一批工人新村住宅,俗称“两万户工房”。其居住条件与当时石库门里弄房屋和自建棚简屋相比较,大为改善。

20世纪50年代,上海工人新村分布图(来源:《上海的工人新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年出版)

有长白新村的老住户回忆到“那房子是模仿苏联集体农庄样式建造的,有点像别墅。不过苏联的房子是上面住人,下面养马……你看我们房子的卫生间便槽就很像马槽的样式……房子冬暖夏凉,楼上是木地板,楼下全是方型水泥板。门窗、楼梯全是杉木的,用红色油漆涂刷,质量也好,几十年不变形。

在市统建新工房的推动下,杨浦区域内一些较大的企业单位也自筹资金,按照“两万户工房”的设计标准,分散建造了一批职工住宅。1952年,上海柴油机厂建工农新村。1953年,上海公共汽车公司第一车场在四平路建公交新村。上海电缆厂、医疗器械厂、农业药械厂、第一制药厂、锅炉厂、红星制车厂,也分别在延吉东路、杨家浜、本溪路、大连路、敦化路、控江路等处建造新工房。

1972年拍摄的凤城新村三层住宅(来源:Joseph, William A.)

1972年拍摄的控江中学大门(来源:Joseph, William A.)

1972年拍摄的凤城新村本溪路幼儿园。这些天真可爱的儿童现在应该都已成长为杨浦中坚力量(来源:Joseph, William A.)

同时,区境内一些企事业单位,还自行设计建造平房和2层、3层职工住宅。1951年,铁路管理局在国定路277弄的铁路新村内建造平房3个单元,3层6个单元。1952年、市体育学院建体育新村1~3层楼房11个单元,市内电话局在市光路三门路口建邮电新村1~2层59个单元,同济大学建同济新村1~3层49个单元。

1952年由市建筑管理局建造民主一、二村2层简屋740个单元,后又增建3层楼80个单元。1954年拓宽平凉路,划定老马家宅为拆迁用房的建屋区,称爱国二村。1952年辟通周家嘴路时,划定江浦路两侧为自行建屋区,于1955年建成和平新村128个单元,但其设计标准略低于“两万户”工房。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继续组建的“两万户”型工房,有1958年的辽源一、二、三村523个单元,闸北电厂建的闸电新村。1961年,广播器材厂建广远新村。

上述这些工房构成了杨浦工人新村最早的板块,也是上海最大的工人聚居区之一。到20世纪50年代末,杨浦区已建有大小新村43个,建筑面积132万平方米,3~6层的新村住宅片区也相继出现。

20世纪80年代,有近千个单位在杨浦区内建房。1985—1990年,每年竣工面积达70万~80万平方米。1982年,境内继长白小区之后,又在北部中原地区新辟市光、开鲁、国和、工农、民星等住宅小区。同时改造凌家木桥、引翔港等大批简屋棚户。

杨浦区因工厂林立,新村密布,长久以来也形成了独特的气质。“什么闸北、虹口流氓,都不如杨浦工人阶级的拳头硬。”《繁花》第十三章中写道“普陀大自鸣钟地区的人,哪里可以跟大杨浦对开,根本是不配模子的。

现存的民主二村20世纪50年代老公房(楼定和 摄)

20世纪80年代拍摄的长白新村二期

20世纪80年代的延吉新村及延春公园

1990年上海市区各类居住房屋分布情况,杨浦区新工房数量很大(来源:《上海住宅(1949—1990)》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1993年出版)

1980年,杨浦区第一幢高层住宅四平大楼竣工,12层的高度,拥有公寓式居室300套。阳台、壁橱、水、电、煤气、卫生设备俱全。此后1984年的控江路1732、1734号2幢15层住宅、1988年的大连路1200号30层住宅不断刷新高度纪录。1990年,上海电表厂在控江路、许昌路口建造31层的三峰大厦,最高点100.65米,曾长期占据杨浦区第一高楼的位置。

曾经位于平凉路1489号的上海市第三百货商店开业于1953年,1963年正式命名。在它马路对面就是著名的沪东工人文化馆。曾几何时,这一路段是大杨浦最热闹的地方,许多市民还记忆犹新

许昌路1600号三峰大厦,曾经杨浦的制高点

05

还有多少尘封的遗迹?

杨浦区境域内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引翔港就是历史上最知名的古镇,位于杨浦区南部,现今大约长阳路双阳路口及周边位置。清康熙年间名迎祥浦、尹祥浦。同治年间始名引翔港,皆谐音的演变。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上海乡土志》载:“北乡有……引翔港,水旁有市,旧称海防警地。”因此,引翔港,既是军事要地,也是上海东北的政治经济的中心集镇。清末民初,镇上商店林立,行业俱全,已颇具市镇规模。人口虽无确切统计,但据报载,全镇有120多家商店,500户左右居民,至1937年八一三抗战前夕,引翔港镇已是沪东北的一个重要市镇。淞沪会战中古镇毁坏殆尽,现今只留地名。

《同治上海县志》卷首地图中标注的“引翔港镇”“太平寺”

1946年上海市地图中标注的引翔港镇及杨浦区部分地名

杨浦历史上的宗教场所也较多。自北宋太平兴国年(976年)至民国时期,区境曾有大小寺庵36所,庙观5所,清真寺5所。较为知名的有太平报恩寺、景星路清真寺、天主教和平堂等。杨浦也是一个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区,据杨浦区史志办编写的《往事留痕——上海市杨浦区遗址普查资料》显示,杨浦的革命遗址、遗迹89处。其中重要机构19个、重要事件23个、各类学校23个,纪念设施24个,另有十余处其他遗址。杨浦沿江集中水、电、煤、造船、纺织、造纸等大、中型企业,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各类工业遗址也非常丰富。

据《上海年鉴(2018)》记载,现今杨浦境域内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家,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另据上海市文化旅游局(前身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公布的“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名单,杨浦区共计有45处(第一批3处、第二批4处、第三批7处、第四批12处、第五批19处)。

杨浦区部分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保护建筑和博物馆示意图(来源《杨浦区域文物保护单位登记不可移动文物博物馆资源》2004年出版

江浦路549号,杨浦区政府所在地也是一处历史保护建筑,建于1929年的租界榆林路巡捕房

榆林路巡捕房落成后不久拍摄的内院影像

平凉路2049号,上海市公安局杨浦分局办公楼也是一处历史建筑,建于1933年的杨树浦巡捕房,后成为国民党杨树浦警察局,1948年,王孝和烈士曾被关押在此

20世纪30年代拍摄的杨树浦巡捕房外景

2012年2月14日,“唱响振奋中华的歌纪念人民音乐家聂耳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国歌纪念广场举行。荆州路405号曾是上海电通影业公司所在地,该公司1935年初搬迁至此,并拍摄家喻户晓的电影《风云儿女》,其主题曲就是《义勇军进行曲》。2009年,国歌纪念广场在荆州路电通公司原址建成开放(杨浦区地方志办公室 供)

道路名称的变化也是杨浦区变迁的重要历史佐证。从开埠至19世纪末工部局共在北区和东区筑道路70余条。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后公共租界向东部继续扩张,现杨浦区境内修筑50余道路(包括1899年前越界筑路),基本使用三种命名方式:使用外国人名,如华德路(Ward Road,今长阳路)、韬朋路(Thorburn Road今通北路)、兰路(Lay Road今兰州路)等;用中国地名命名,如有榆林路、扬州路、辽阳路等;还有一个比较特别的就是用东南亚、南亚地名命名道路,如三宝泷路(Samarang Road今腾越路)、加尔各答路(Calcutta Road今杭州路)等;其他方式命名的有10条。此后沪东区基本成型为工厂区和华人聚居地,当局发现用外国人名、地名命名,不易流行,民国4年(1915年)公共租界曾将东区21条以外国人名、地名命名的道路用中国地名进行更名。

1929年上海分册地图中公共租界东区图,各种路名地名标注清晰

杨浦区部分路名变迁

原路名 使用时间 现路名
三宝泷路Samarang Road 19081915 腾越路
山达刚路[山大根路] Sandakan Road 19081915 定海路
马德拉斯路Madras Road 19021915 平凉路(东段)
开答路Quetta Road 19081915 松潘路
巴特维亚路Batavia Road 19041915 平凉路(西段)
加尔各答路Calcutta Road 19081915 杭州路
芝马浦路 19041943 江浦路
西贡路Saigon Road 19081915 丹阳路
西哑[](首尔)Seoul Road 19081943 西湖路
西姆勒路Simla Road 19081915 洞庭路
光州路 19151943 广州路
刚达哈尔路Kandahar Road 19111915 临青路
刚狄路Kandy Road 19021915 黎平路
齐物浦路Chemulpo Road 19041943 江浦路
但里路Delhi Road 19081915 广德路
朋卡路Bangkok Road 19131915 福宁路
孟买路Bombay Road 19081915 河间路
科隆布路Colombo Road 19081915 广州路
客拉契路Karachi Road 19131915 眉州路
客勃尔路Kabul Road 19111915 凉州路
倍耐尔司路Benares Road 19131915 海州路
爱根路Aigun Road 19101915 济宁路
浦那路Poona Road 19131915 波阳路
勒克诺路Luckow Road 19111915 宁武路
康朴尔路Cawnpore Road 19111915 贵阳路
密索尔路Mysore Road 19141915 平定路

1951年起在市区周围大批住宅小区内修筑许多道路,旧住宅区改造也修建一批道路,至1958年共命名新筑道路170余条。新建住宅区内的道路命名,仍以中国省、市、县名命名的方法,并注意到地理位置的对应。于是就有了杨浦区选用东北各省地名的惯例,诸如佳木斯路、鞍山路、本溪路、松花江路、延吉路、敦化路、松花江路等等。

1956年上海市区简图中标注杨浦区路名及公交线路

军工路的冠名较为特别,它跨杨浦、宝山两区,民国7年(1918年)筑,因军队协助筑路,故名军工路。曾名大维路、大雄路、东华路、军营路。又因在黄浦江西岸的衣周塘旧道上修建的,故又名衣周塘路。

而杨浦区另一条重要干道控江路的命名更有底蕴。1926年修筑后冠名“控江”。出处是宋绍熙年间编修的《云间志》。书中有华亭“负海控江”的句法,其意是“即在海边,且守住吴淞江口。”现在控江路周边地区,曾是古代吴淞江的出海口。

1991年复兴岛及定海路桥航拍影像。它也是上海市区内仅有的大型人工岛屿。20世纪20年代由浚浦局疏通黄浦江河道而成,历史底蕴丰厚。岛上共有6处不可移动文物被列入上海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陆杰 摄)

06

五角场为什么是“市中心”?

五角场,地处上海东北区域,历史上江湾地区较为偏远的乡村地区。

上海开埠后,呈公共租界、法租界、华界三分天下的格局,租界地区畸形繁荣。由于租界横亘其中,华界被分割成南市、闸北、浦东和吴淞四地。与租界相比,不仅地域上支离陂碎,而且经济、文化、城市建设上都显得落后。特别是政治上,1927年设立的上海特别市政府驻地局限于枫林桥一隅。

为摆脱这一困境,也是为顺应上海市民强烈要求改造华界、赶上租界的迫切愿望,1927年11月,特别市政府专门成立一个设计委员会,集中一批专家研究上海的城市建设问题。1928年7月,市长张定瑶率领各局局长,到各区视察和调查研究,逐步形成建设新市中心区的思路。认为“沪西地区偏僻;沪南则港口过小,且系旧市区,整建为艰;浦东又隔黄浦江,艰期便利;故市中心区之设置,莫佳于吴淞、江湾、沪北之间,江湾一带,地势平坦,一片旷野,可收平地建筑之功,而无改造旧市之烦。市中心区域位置之所以堪称优越者以此。

1933年10月市政府落成是的报刊专版

大上海计划”之三足鼎立航拍照。市政府居中,博物馆和图书馆分列东西,其中博物馆似乎还未完工,推测照片摄于1936年前

民国18年(1929年)后,国民政府实施“大上海计划”,筑有相交的四平路、邯郸路、淞沪路、翔殷路、黄兴路五条交通干道,俗称五角场。其实“大上海计划”之初,此地为“市中心区”。民国19年(1930年)7月23日,上海特别市政府通知市中心区域建设委员会,《上海市市中心区域详细计划图说明书》经议决通过。认为“经纬万端,需款浩大,决非一蹴可就,则分期进行,势在必行”。为此制订了第一期工作计划大纲(民国19年至23年)。该计划大纲围绕道路交通(包括港口、铁路)、土地开发和大型公共建筑的设计与建造三项工作进行。1937年八一三抗战之后,上海华界沦陷,日寇占领该地区,为巩固统治,也相应投入一些建设。

1936年绘制的“上海市中心区图”

抗日战争胜利后,居民纷纷回来重建家园,五条干道形成的环岛区域内,居住区、商业也逐渐发展。环岛地区成为通往吴淞、闸北、浦东和市中心的必经之地,车辆行人增多,附近居民遂称之为五角场,但正式以五角场命名的单位是1949年的五角场村小学,以及1950年4月建立的五角场乡。

20世纪80年代航拍的五角场中心

1983年9月18日—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运会在上海举行。这是1949年后首次在首都以外城市举办的全运会。图为在江湾体育场(前身为上海市体育场)举行的开幕式盛况

1956年1月,江湾区将邯郸路办事处与市中心办事处合并,改称五角场办事处,正式完成以五角场代替市中心区的历史。改革开放以后,1984年9月,五角场地区15.9平方公里划归为杨浦区。1991年,市城市总体规划把五角场列入城市副中心。现今,以五角场环岛为核心的商业圈已经成为上海市区东北部无可替代的核心区域。

07

大学的集聚是何缘由?

上海的高等教育历史悠久。清同治二年(1863年)三月二十八日,江苏巡抚李鸿章奏请允准,仿北京同文馆例在上海县城内淘沙场设上海学习外国语言文字同文馆(简称上海同文馆)。同治六年十一月,改为上海广方言馆。同治八年,上海道应敏斋扩建,迁入江南制造局。这时官办高等学府之始。

英美教会及传教士创办的高等学府始于1879年的圣约翰书院(Saint John's College),由美国圣公会上海主教施约瑟(Samuel Isaac Joseph Schereschewsky)整合原培雅书院和度恩书院而成。杨浦区境内最早的高等学府也是由美国教会创设。

1900年,庚子之乱期间,美南浸信会(Southern Baptist Convention)的华中差会和美北浸礼会(American Baptist Missionary Union)的华东差会成员来上海租界避难。期间他们达成共识,决定在上海联合创办一所高等学校。1906年,首先在北四川路北开办浸会学道院(Shanghai Baptist Theological Seminary),其后又开办浸会大学堂(Shanghai Baptist College)。但那时租界较为中心的区域已经没有多少腾挪余地,并不利于学校的发展。

1908年1月21日,上海浸会大学第一幢建筑物思晏堂(Yates Hall)奠基仪式举行

20世纪20年代的沪江大学校园,远处可见黄浦江面

其间,两校筹划合并事宜,校方将目光投向了扩区不久的租界新地,并决定购置土地建设新址,也就是现今上海理工大学军工路校区。1908年1月21日,学校第一幢建筑物思晏堂(Yates Hall)奠基。1912年农历新年起,两校正式合并为上海浸会大学(Shanghai Baptist College and Theological Seminary),校长为魏馥兰(Francis John White)。1914年定名中文校名“沪江大学”。1928年,沪江大学聘用第一位华人校长刘湛恩。1929年,沪江大学向国民政府立案,英文校名也改为University of Shanghai。1951年学校被人民政府接管,1952年沪江大学被撤销,各系分别并入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等相关院校,校址移归上海机械学院(今属上海理工大学)。

而复旦大学落户杨浦境内,也是与学校的发展有关。

1903年马相伯先生创建震旦学院;1905年震旦学院因外籍传教士干涉校政发生学潮,130名学生愤然离校,拥戴马相伯另立新校。退学学生公推于右任、叶仲裕等7人为干事,商议新校创建办法。1905年,马相伯、叶仲裕等邀请热心教育事业的严复、张謇、熊希龄等28人为校董,筹集建校资金,并定名“复旦”。两江总督周馥拨银1万两,并借吴淞提督衙门为临时校舍。1911年12月,吴淞校舍被光复军占用,复旦一度迁校无锡惠山,月余返沪。

其后暂借安而近路(今安庆路)教学,后又迁址李公祠(现今华山路复旦中学)。1912年12月,王宠惠任校董会董事长,李登辉任校长,并着手寻觅能长远发展的校址。1918年,长李登辉到南洋募集资金15万银元,在江湾购地70余亩。1920年冬,复旦大学在江湾奠基。抗战期间复旦大学被迫前往内地,1946年重回江湾,也就是现今的邯郸路校区。

1922年5月2日《申报》关于复旦大学江湾校区落成的新闻

复旦大学校门,摄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

类似情况的还有同济大学。其前身是由德国军医埃里希·宝隆(Erich Paulun) 1907年创立的德文医学堂。(@方志上海有专文介绍,此处不再赘述)校址先后位于凤阳路和复兴中路。一战后期,法租界当局借口学校是敌产,强行予以解散。为此,社会各界联名致电北洋政府,请设法对同济学生作善后安排。民国8年(1918年),在教育部次长袁希涛主持下,由教育部拨款,在吴淞购地150亩筹建校舍。4月23日,教育部下令学堂改属华人私立学校,由华人董事会办学,直属教育部管理。同年12月,更名为私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1922年,学校正式迁往吴淞镇。1923年3月17日,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同济工科为大学,随即同济校董会定名为“同济大学”。

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同济吴淞校区被日寇炸毁,学校也被迫辗转内地。1946年学校返沪后分散办学,其中工学院设在其美路(今四平路)。上海解放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四平路兴建新校区。

1979年航拍的四平路同济大学及周边区域(来源:天地图.上海)

从上述杨浦境域内主要高等学府的变迁来看,这些学校不约而同青睐的是广阔的地幅,这也正是当时上海边缘区域发展的主要优势之一。

1949年时,杨浦境内共有高等学校9所,其中国立大学有复旦大学、同济大学、音乐专科学校;市立专科学校有工业专科学校、体育专科学校、吴淞水产专科学校;教会学校有沪江大学;私立学校有新中国法商学院、东亚体育专科学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复旦、同济、上海水产专科学校和新建的上海军医大学。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新建或升格的大专院校有上海建筑材料工业专科学校、上海电力工业专科学校、上海医疗器械专科学校、上海轻工业专科学校和上海机械学院。1990年,杨浦区内共有全日制高等学校15所,占全市的三分之一,被誉为“上海学府中央区”。

在这些学校中,有历史悠久、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也有专业特色显著为行业培养高级人才的上海财经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前身上海水产大学)、上海电力学院(现已更名上海电力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也有军队所属的第二军医大学(现已更名中国海军军医大学)、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现已更名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杨浦校区)等。这些高校已成为杨浦实现“科教兴市”主战略的坚实基础。

08

记忆中的“八埭头”在哪里?

八埭头位于杨浦区西南部,平凉路、通北路交会处附近一带。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在韬朋路(今通北路)建八墚砖木结构里弄房屋后,始有“八埭头”之称(埭,意为“排”)。民国元年(1912年)后,福禄街、扬州路、汾州路、新康里、同兴坊等道路和里弄相继建成,百货、南货、鞋帽、绸布、贳器、五金、杂货等商店以及当铺、肉摊、茶馆、豆腐店、糟坊、菜场等先后开设,发展到抗日战争前夕,八埭头一带已形成人烟稠密,主要道路两侧商店毗接的闹市。

20世纪30年代上海地图中标注的“八埭头”区域各种地名

上海解放后,八埭头成为杨浦区乃至上海市内一处以旧式里弄房为主,并结合了其他住宅样式的典型市民居住区。以平凉菜场为中心,形成区内一处主要的商业网点,有银行、邮局、书店、电影院、个体户小商场、农副产品贸易市场,长期的历史积淀,使得八埭头形成独特且别具氛围的市井气息。

曾经在杨浦区当过多年中学教师的已故著名作家程乃珊,曾写过一篇文章《情系八埭头》。其中提到“八埭头全长不过三四百米,却有电影院、清真馆、医院、布庄、理发店、教堂、学校……一应衣食住行,都可在本街区自行解决,且价格肯定比市中心便宜。”“我作为班主任常去那一带家访,行走其间,觉得这里的石库门弄堂与棚户,老年人与青年人,邻里街坊,共同形成一种和谐的生活环境。

2013年的通北路海鲜一条街(胡海宝 摄)

2016年1月,雪后的八埭头(胡海宝 摄)

2016年5月,拆迁中的扬州路新康里(楼定和 摄)

八埭头居委会也已成为历史(楼定和 摄)

黄昏,当人们走在离黄浦江咫尺之遥的东外滩,华灯初上,或远或近的各色高楼林立在城市之中,走着不用20分钟,一排排超过百年历史、盖三角屋顶的两三层旧屋里弄,便互相挤拥着映入眼帘。以平凉路为主干,八埭头两侧腹地星罗密布着观之不尽、游之如入迷宫的小巷小弄。传统的石库门弄堂,知名的有三益里、隆仁里,还有建制略显简单的新康里、汾州里,称得上“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八埭头”地块,2005年列入上海市五大重点旧改地区之一,目前已基本完成动迁。

09

共青森林公园为何令人难忘?

共青森林公园位于杨浦区东北部,军工路2000号,东临黄浦江,南至嫩江路。占地115公顷。其中水面积13.3公顷。公园的园址原系江湾区巽河乡的临江滩涂、村庄和农田。1952年,上海市人民政府为疏浚黄浦江航道,将该地区原有的黄村、陆家宅及兴隆村等4个自然村迁移,用作市疏浚公司吹泥填高的地基。

工程从1952年7月开始, 1956年和1957年,市房地产管理局发文,同意将吹泥地拨给市园林管理处作苗圃用地。上海市委发动全市机关、部队、企业、学校约50万青年和团员,在已吹积成形的1300亩淤地上参加围垦植树的义务劳动,历经2个月,完成苗圃一期工程。为纪念团员、青年在建圃工程中的贡献,将苗圃取名为“共青苗圃”。1982年起将共青苗圃嫩江路以北部分改建为公园,1986年国庆节对外开放。园区培植香樟、雪松、银杏等名贵树木万棵。分为大树林区、骑马区、森林区、人生纪念林区和青少年活动区等游览区,是上海市中心城区最大的森林公园。

1979年共青苗圃及周边区域航拍(来源:天地图.上海)

绿意葱茏的公园不仅是上海的绿洲,也是娱乐者的天堂,掩映在绿阴丛中的特色娱乐对申城市民来说也别有一番意趣。为迎合不同层次、不同喜好的游客的需要,公园设置了30多项富有野趣性、挑战性、运动性、刺激性、情趣性的娱乐项目。除了上海人熟知和青睐的野外烧烤、骑马、手划船、森林小火车等充满野趣和森林情趣的传统特色项目,也有年轻人时尚的挑战项目,如过山车、滑索等。丰富的水上项目也是游人在绿色中感受欢乐的比较不错的选择。喜爱运动的年轻人,也有自己的欢乐天地,有攀岩、打网球、踢足球、放风筝、骑自行车等等。

在共青苗圃参加义务劳动的市民(来源:《解放日报》)

1986年10月1日,共青森林公园揭牌仪式举行(来源:《解放日报》)

小火车一直是共青森林公园的特色经典项目,它也承载了很多上海市民的美好记忆

除了野趣,公园还在不断探索城市森林公园特色管养模式。如春天的“森林百花展”、夏天的“芳香植物展”、国庆期间的“都市森林狂欢节”,以及金秋时节的“上海菊花展”、农历新春的“市民水仙雕刻大赛”等,满足市民游客四季游园的不同需求。上海大中小学校的出游活动都会把共青森林公园列为首选目的地之一。对上海市民来说,学生时代很多美好的记忆都定格在共青森林公园。

10

城市更新为何意义重大?

杨浦是上海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中心城区,拥有百年大学、百年工业、百年市政的“三个百年”深厚历史积淀。这些“旧”的记忆,见证了杨浦过去的辉煌,也是支撑杨浦创新转型的最宝贵资源。

1949年后,计划经济优势让杨浦工业奇迹继续呈现。最辉煌的时候,杨浦曾是整个大上海工业的中流砥柱。永久牌和凤凰牌自行车、上海牌手表等在杨浦诞生的著名品牌,曾经代表了上海制造的实力和形象,至今依然留在全国人民记忆中。

20世纪90年代初,远眺上海船厂及杨浦滨江区域(朱岚 摄)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商品经济洪流冲击着传统工业,一度是财税大户的纺织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陷入大面积亏损。造纸、制造等优势产业导致的污染问题逐渐显现。百年杨浦承受着大批企业关停并转的巨大冲击,21世纪初,杨浦有1000多家工业企业关门,产业工人从60万跌落到6万。2000年财政收入排名是上海区县中倒数第二。上海实施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杨浦有着前所未有的转型压力。

事实上,传统工业区的转型不仅是杨浦遭遇的难题,美国东北部工业基地、德国鲁尔工业区等都经历过类似困境。杨浦将借助什么资源实现凤凰涅槃?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了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发展理念,力求走出一条从辉煌的“工业杨浦”到活力的“知识杨浦”,再到魅力的“创新杨浦”的转型发展之路。

1997年,上海第一家在高校附近建立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上海杨浦科技创业中心成立,依托复旦等高校的创新优势,培育创业企业。2003年,上海市政府举行杨浦大学城建设专题会议,明确建设杨浦大学城对于上海市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重要意义。

2006年建成的杨浦新地标—创智天地(杨浦区地方志办公室 供)

2009年,上海同济设计集团将位于杨浦的原巴士一汽停车库4万平方米的场地独具匠心地改造成容纳2000人的新办公楼(袁婧 摄)

杨浦拥有多重资源,但资源是分散的,必须寻求一种新的机制使资源整合在一起。对此,杨浦有针对性地支持高校就近就地发展,一是区域内的大学校区用地从4.2平方公里拓展到7平方公里。二是各方联动、共建园区,建有20家科技园区。三是老厂房转型提升。杨浦现有的230万平方米的科技创新载体,大多是由盘活工业土地资源或改造升级老工业厂房而来。

由上海国棉十七厂改造而成的杨浦国际时尚中心(郑宪章 摄)

今日杨浦大桥夜景(周燕萍 摄)

今日杨浦滨江新貌鸟瞰(郑宪章 摄)

2017全球创业周中国站在杨浦区长阳创谷举行(朱良城 摄)

环境优美的新江湾城(黄伟助 摄)

2010年,百年杨浦终于站到国家创新战略最高层面来谋划发展,杨浦区成为国家科技部命名的全国首批20个“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区)”中的一员。杨浦着力构建以科教为特色,以服务经济为核心的新型产业体系,以产业升级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目前,全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到7600余家,累计有98家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市挂牌。如今创新已经引领杨浦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

信息来源:上海杨浦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玻璃钢生产厂家玻璃钢花盆粘土动物玻璃钢雕塑外观是什么样的泉州玻璃钢人物雕塑价格泉州商场美陈制作圣诞商场美陈比拼偃师玻璃钢雕塑厂家品牌玻璃钢卡通雕塑销售价格三门峡玻璃钢彩绘雕塑如何上色卡通人像玻璃钢雕塑电话芜湖园林玻璃钢雕塑厂家永州人物玻璃钢雕塑制作德州动物玻璃钢雕塑厂家玻璃钢人物镂空不锈钢雕塑定做舟山玻璃钢卡通人物雕塑定制吉林抽象玻璃钢雕塑订做价格武汉商场美陈报价玻璃钢卡通雕塑制作太原玻璃钢雕塑多少钱南京新年商场美陈高质量的玻璃钢雕塑定做厂家玻璃钢景观雕塑怎么选延安景区玻璃钢雕塑价格云南广场标识玻璃钢仿铜雕塑定西仿真玻璃钢雕塑设计焦作附近玻璃钢彩绘雕塑制作十堰校园玻璃钢雕塑生产厂家安徽定做玻璃钢雕塑晋中玻璃钢人物雕塑玻璃钢人物雕塑怎么合作肇东玻璃钢雕塑定做香港通过《维护国家安全条例》两大学生合买彩票中奖一人不认账让美丽中国“从细节出发”19岁小伙救下5人后溺亡 多方发声单亲妈妈陷入热恋 14岁儿子报警汪小菲曝离婚始末遭遇山火的松茸之乡雅江山火三名扑火人员牺牲系谣言何赛飞追着代拍打萧美琴窜访捷克 外交部回应卫健委通报少年有偿捐血浆16次猝死手机成瘾是影响睡眠质量重要因素高校汽车撞人致3死16伤 司机系学生315晚会后胖东来又人满为患了小米汽车超级工厂正式揭幕中国拥有亿元资产的家庭达13.3万户周杰伦一审败诉网易男孩8年未见母亲被告知被遗忘许家印被限制高消费饲养员用铁锨驱打大熊猫被辞退男子被猫抓伤后确诊“猫抓病”特朗普无法缴纳4.54亿美元罚金倪萍分享减重40斤方法联合利华开始重组张家界的山上“长”满了韩国人?张立群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杨倩无缘巴黎奥运“重生之我在北大当嫡校长”黑马情侣提车了专访95后高颜值猪保姆考生莫言也上北大硕士复试名单了网友洛杉矶偶遇贾玲专家建议不必谈骨泥色变沉迷短剧的人就像掉进了杀猪盘奥巴马现身唐宁街 黑色着装引猜测七年后宇文玥被薅头发捞上岸事业单位女子向同事水杯投不明物质凯特王妃现身!外出购物视频曝光河南驻马店通报西平中学跳楼事件王树国卸任西安交大校长 师生送别恒大被罚41.75亿到底怎么缴男子被流浪猫绊倒 投喂者赔24万房客欠租失踪 房东直发愁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回应蜉蝣大爆发钱人豪晒法院裁定实锤抄袭外国人感慨凌晨的中国很安全胖东来员工每周单休无小长假白宫:哈马斯三号人物被杀测试车高速逃费 小米:已补缴老人退休金被冒领16年 金额超20万

玻璃钢生产厂家 XML地图 TXT地图 虚拟主机 SEO 网站制作 网站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