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从林道向enduro蜕变:2017 Intense Tracer测评.jpg


  据Intense公布,他们最受欢迎的车型是Tracer。从1999年开始,Tracer一直是林道车的先锋,而这台车的发展代表着Intense这个品牌的历史演变,原始车型由铝合金制成,26寸轮组,前后避震的结构,创始人杰夫·斯蒂伯(Jeff Steber)亲手设计,在特库曼拉工厂进行生产,碳纤车架用的是亚洲制造的Tracer 275c,这台突破性的长行程单车发布那天,Intense也宣布,重组后的管理团队将由安德鲁·赫里克(Andrew Herrick)带领。


  Tracer已经有六代产品,但每代车型的目标只有一个:将软尾林道车推向巅峰。2017Tracer打破了前几代产品的束缚,虽然继承了旧款的某些DNA,但却是焕然一新的野兽:延伸量更长,头管更趴,风格更有侵略性,下坡性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避震设计并不打算扩宽使用范围,实际上,新款Tracer是下坡的捕猎者。上坡时像是猛禽,从容不迫地在山林中盘旋,时刻等待着用200公里时速潜入下方的山谷。


02 从林道向enduro蜕变:2017 Intense Tracer测评.jpg


第一代Tracer


Tracer Factory版配置细节


车架:Tracer 275 SL carbon165mm避震行程,JS-Enduro连杆避震结构,碳纤上连杆,内置走线,ISCG-05导链器安装座,Boost标准轴心

前叉:Fox factory 36, Kashima, 160 mm, FIT4

后避震器:Fox factory Float X2

传动系统:SRAM XX1/X01 Eagle 12

曲柄:Race Face Next SL, 34T

刹车:Shimano XTR, 180mm前刹碟片, 180 mm 后刹碟片

轮组:27.5” Enve M70 carbon车圈,DT Swiss 240花鼓,32辐条孔

座舱:Renthal FatBar Carbon 20mm x 780mm x 31.8mm把横,Renthal 40mm把立,Fabric Scoop Radius Pro座包,RockShox Reverb Stealth 150mm座杆

尺寸:S/M/L/XL

颜色:红////

重量:13.4kg

售价:10399美金(71405元人民币)

Intense


2017新款Tracer


  在创始人杰夫·斯蒂伯与Cero Design设计室的凯撒·罗约(Cesar Rojo)合作之下,2017 Tracer碳纤车架终于诞生。但在过去,Intense负责的是避震系统和车架几何设计,同时采用德国SEED Engineering公司的复合材料


03 从林道向enduro蜕变:2017 Intense Tracer测评.jpg


04 从林道向enduro蜕变:2017 Intense Tracer测评.jpg


  新款车架的部分特征类似于罗约设计的Unno林道车:椭圆形的纤细上管,车架角度可调整,上管大幅度倾斜,立管位置有三角形支撑。虽然有相似,但谁也不会把这台Intense认错。


  Tracer拥有165mm的后轮行程,搭配160mm行程的Fox 36前叉。旧款的VPP连杆结构经过重整,连杆的运作方式更接近速降车。旧款初段行程的杠杆比数值偏低,而新款抛弃了这样的设定,目的是减少踏板回击、保证坚实的踩踏。相比旧款,新款中段行程的渐进效果很平稳,而末段行程渐进性明显上升,有效控制着末段行程打底的情况。新款确实会让车手有种很难打底的感觉,但它与旧款不同的是,避震系统并不会怜惜车手的双腿。如果你想加速或者上坡,最好将Fox X2后避震器的蓝色拨杆拨到爬坡模式。


05 从林道向enduro蜕变:2017 Intense Tracer测评.jpg


下连杆环绕着中轴区域。


06 从林道向enduro蜕变:2017 Intense Tracer测评.jpg


SL车架的碳纤上连杆。


结构


  车架一共有两种碳纤叠加的方式,两种都出自同样的模具,但最顶级的三个车架版本采用强度更高的碳纤材料,碳纤叠加之后更加轻薄。Intense一共有四个码数的车架(S/M/L/XL),分别有五种细节配置,从售价10399美金(71405元人民币)的Factory版,也就是我们文中测试的这种,到售价4599美金(31568元人民币)的入门版本Foundation


07 从林道向enduro蜕变:2017 Intense Tracer测评.jpg


嵌装的座管夹。


08 从林道向enduro蜕变:2017 Intense Tracer测评.jpg


不好意思,没有安装前拨的空间。


  光是从价格标签不可能看出单车结构和成品质量,唯一能从视觉上确定的是,SL版本的碳纤上连杆确实比较高端。ExpertFoundation版本都有标志性的铝合金连杆。后避震连杆用角接触轴承安装,关键位置的转点均采用Intense的可调整筒夹系统。车架设计最独特的方面大概是避震系统的下连杆,从BB后下方延伸到BB上方,然后与下管转点相接。为什么下连杆不走寻常路?唯一的解释就是Tracer对前置转点情有独钟。


09 从林道向enduro蜕变:2017 Intense Tracer测评.jpg


内置走线的布局……


10 从林道向enduro蜕变:2017 Intense Tracer测评.jpg


全都从导管中穿过。


  结构上的主要特点包括:尺寸超长的后上叉和后下叉,两者由一对垂直的连杆支撑,这种结构因为前拨的缺失而得以实现。后下叉有足够的空间安装2.4英寸车胎,传动侧的后下叉包裹着整体式橡胶护板,杜绝链条拍打产生噪音。内置走线,车架内部安装了塑料导管,使布线和安装零件更加便捷。车架下方,92mm压入式五通的两侧有ISCG-05导链器安装座,安装座被曲柄和避震系统的下连杆夹在中间。Intense没有考虑在车架上安装水壶架,某些坚持“骑车要骚”的车手可能很难接受,他们不允许自己穿着背带骑行裤或者背着水包出现在照片上。


11 从林道向enduro蜕变:2017 Intense Tracer测评.jpg


Tracer是首款应用Intense enduro连杆系统的车型,其实这只VPP结构的一种变体,能使杠杆比的变化更为恒定。


12 从林道向enduro蜕变:2017 Intense Tracer测评.jpg


蓝线代表的是去年发布的Tracer 275c,初始杠杆比偏低,为踩踏提供更好的支撑效果,红线代表的是新款Tracer的杠杆比,全段行程渐进性明显。


几何


  在长行程全山地和enduro车型中,几何像是移动的靶心,没有固定的标准,目前最流行的几何,就是夸张的长延伸量(reach)和超级趴的头管角度。Intense与凯撒·罗约合作之后,彻底将这种结构的地位稳定下来。早在2012年,罗约设计了Mondraker Foxy,毫无疑问,那是首款进行量产的“延伸量长、头管趴、后叉短”的车型,Mondraker称之为前倾几何(Forward Geometry),从那时起,罗约将这个概念全方位完善了。新款Tracer扎根于前倾几何设计,但享受这种几何带来的好处的,并非只有最熟练、最健壮的车手。


采访


  并不希望只将二手资料灌输到读者脑海中,所以我们采访了杰夫·斯蒂伯和凯撒·罗约,将Tracer新款车型的一手资料呈现给你们。


13 从林道向enduro蜕变:2017 Intense Tracer测评.jpg


杰夫·斯蒂伯:Intense创始人


研发新款Tracer的时候,为什么你们选择与凯撒·罗约合作,而不是SEED的工程师?


很早以前我就想跟罗约合作,我们的欧洲总部设在巴塞罗那,而罗约的CERO设计室也在那里,与他合作可以说是天时地利。


我很欣赏罗约的设计远见,他一直在推动山地车避震、几何、设计不断进步。他所传达的理念与Intense不谋而合,并推动我们的新款车型走在时代的前沿。我们与他合作的有Intense Factory车队这个速降项目,当然还有其他项目,大部分与长行程车相关。


当然我们也会继续跟SEED公司的托马斯合作,我个人对双方携手非常看好,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范畴。我们目前综合采用了SEEDCERO对碳纤车型的开发意见,双方各自有其擅长的领域。他们将原有的铝合金样本蜕变成碳纤车型,并制定生产步骤,双方都是我们研发团队中重要的一环。而整个过程将由我们的产品经理查德·彼得森监管。


新款Tracer是从零开始设计,还是旧款产品的进化?


Tracer一直是我们品牌下最强势的产品,老实说,新款是旧款的优化设计。enduro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有很强的影响力,所以我们有必要让Tracer车型进化得更快。


在林道/全山地系列中,我们还有地位难以被撼动的Recluse车型,旧款Tracer拥有相似的几何与避震效果,甚至拥有与之相当的地位,但Recluse车型目前使用的仍然是Trail Link系统。而2017Tracer采用了全新的Enduro Link连杆,避震系统和几何都特意向enduro风格倾斜。


现在的Intense终于有了一款enduro车,你们打算什么时候组建参加EWS赛事的车队呢?


斯蒂伯:对于下个赛季和新一代产品,我们的重点会放在Intense Factory车队和速降车的开发上。幸运的是,速降车队中有些车手很擅长骑enduro,尤其是杰克·摩尔(Jack Moir),他去年参加过两站EWS,成绩都很不错,他在意大利的拉蒂勒站收获过单站第八和赛段第二的好成绩。


14 从林道向enduro蜕变:2017 Intense Tracer测评.jpg


凯撒·罗约:Cerro单车设计室


相比去年的275c,新款Tracer的骑行效果有很大的改观。开始研发2017版本的时候,你有仔细研究过原始版本的车型吗?


凯撒·罗约:当然有,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找了一台旧款的Tracer,让我更深入地理解这种结构如何运作,其实更根本的原因是,我之前从未接触过VPP结构的避震系统。先理清旧款的优点和缺点,才有希望将这款车做得更好。


你和Mondraker合作的过程中,前倾几何的概念也风靡起来。然而,单独就2017Tracer来看,你并没有太过强调前倾几何,这让我们感到很意外。


最初的Forward前倾几何的设计核心是10mm的把立,作为补偿,才增加了延伸量长度。当Mondraker车型用回30mm把立之后,就不需要将延伸量加长20mm了。


最近几年,我们办公室里有好几台Mondraker的单车,其中有一些延伸量不算太长的单车,我感觉其中最大的差距是,超长单车的稳定性明显更胜一筹,让车手更有信心,但单车太长也有弊端,不仅少了很多趣味,而且操控性更差一点,如果车手身体不够强健,这个问题会更明显。


在我看来,买车的时候,“骑得有趣”必须要放在重要位置,而且是相当重要。我并不想赢得EWS的冠军,所以才那么重视单车的可玩性。当然了,有得必有失,延伸量长的单车自然有其优点,但毕竟受益的人群相对较少,而且还需要比赛的胜利,才能证明自身的价值。在速降领域,Mondraker并不采用Forward前倾几何,长延伸量的单车目前还没有夺冠纪录。


为什么你抛弃了旧款初始杠杆比偏低的曲线,不走现代林道车的路子,反而选择了渐进性比较恒定的结构?


凯撒·罗约:这是设计过程中最困难的一部分。较低的初始杠杆比有个缺点,在刹车或者处于轻度骑行的情况下,因为初段行程比较硬,所以车手感觉到的反作用力很大。如果是预压设置为零的XC车,较低的初始杠杆比当然有其必要,但现在的车手为了得到更纯粹的避震表现,他们不希望出现这样的情况,他们想要的是,哪怕是微小的凹凸,避震器也能轻松开始运作,这也是我们希望这台车达到的效果。但改造过程并不简单,较低的初始杠杆比是VPP系统与生俱来的特点。但是我们的改造非常成功,所以新款Tracer与其他VPP结构的单车有着明显不同的骑行效果。


15 从林道向enduro蜕变:2017 Intense Tracer测评.jpg


2017Tracer的几何


主要部件


  一万美金的山地车,搭载了大部分车手梦寐以求的部件,Intense Factory版本的配置就是这么任性:Fox 36前叉,X2后避震器,SRAM Eagle 12速传动既是车手渴望的,也是长行程避震器所必须的。对于最具下坡天赋的单车来说,Renthal把横几乎是标配,而未来Tracer的主人所用的Enve轮组价格可能比卡车还贵。Tracer不遗余力地选择高端部件,这大概就是单车重量只有28.7磅(13千克)的原因。


Factory版配置细节


发布时间:2017    

价格:10399美金

行程:后165mm,前160mm      

后避震:Fox factory Float X2

前叉:Fox factory 36, Kashima160 mmFIT4 

碗组:Cane Creek 

飞轮:SRAM Eagle 10 x 50t  

曲柄:Race Face Next SL, 34T       

导链器:ISCG 05 mounts      

中轴:压入式SRAM 92mm  

脚踏:无

后拨:SRAM Eagle X01 

链条:SRAM Eagle         

变速:SRAM Eagle XX1 

把横:Renthal FatBar Carbon20mmx 780mm x 31.8mm

把立:Renthal 40mm    

把套:Intense Lock-on  

刹车:Shimano XTR Trail180mm前后碟片

轮组:定制

花鼓:DT Swiss 240s     

辐条:DT Swiss      

轮圈:Enve M70 carbon        

车胎:*e-thirteen TRS 2.35" 前后一致

座包:Fabric Scoop Radius Pro      

座杆:RockShox Reverb Stealth 150mm


16 从林道向enduro蜕变:2017 Intense Tracer测评.jpg


Tracer实地骑行


17 从林道向enduro蜕变:2017 Intense Tracer测评.jpg


Tracer转弯时会紧紧抓住地面,标志着它出众的下坡天分。


  为了这次测评,Intense给我们寄来了两台车,分别是M码和L码。我通常骑的是M码,开始的时候觉得M码让身体伸展得很开,但适应过一段时间之后觉得很合适。测试车手哈诺德·普勒斯顿(Harold Preston)选择的是L码,他也跟我一样需要一点适应时间。采取了Intense技工的意见之后,我们将后避震器和前叉调成偏硬的设置,一坐上车,就感觉到这趟骑行一定会颠簸不平。然而,当你达到一定的速度之后,就会感觉到避震系统所传递的柔顺感,路过小震动不断的路面时,单车超级安静,而中段行程的支撑效果很好。我喜欢将后避震预压设置成30%,但Tracer避震系统的渐进性非常平稳,增加或者减少后避震冲击只会改变后悬挂的高度,初段行程的柔顺效果并不会受到影响。兼备初段柔顺和中后段支撑性,也就等同于牵引力的可预测性更佳,而单车转弯时会紧紧抓住地面,标志着它出众的下坡天分。


  在开始享用Tracer战车之前,首先要遵循两条规则。首先将重量放在把横上,对这台头管65.5度、短把立、长延伸量的单车来说,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它的性能。当你控制着单车进入预定的下坡线路之前,会感觉到单车动作有点迟缓。第二个要点是,你必须要对单车有绝对的掌控,有意识地将单车的前轮压在路面上,除非你正在下陡坡,只有下坡的时候,身体才会最自然地分配在两个车轮之间,这时候能明显感觉到支撑在把横上的压力。当你身体处于这种状态,单车会满足你的所有需求。


18 从林道向enduro蜕变:2017 Intense Tracer测评.jpg


“只有将Fox X2后避震的阻尼调到上坡模式,后避震才能让踩踏时有足够的支撑力。”


  毫无疑问的是,新款的前倾几何比2016旧款更钟爱大坡度的技术型下坡。当你熟悉了这台车之后,就会开始搜索更粗暴的线路和速降领地。虽然很多测评都会提这一点,但我们还是要强调,最新款Tracer在任何单车公园都能做到游刃有余,因为这个原因,你不一定要把它当成林道车。任何下线路,不管技术难点有多恐怖,如果没有瀑布般的断崖,都显得有些无趣。


  速度快一点,会让Tracer战车玩得更嗨。当你在平时只能碾过去的地方弓身飞过,会让Tracer血液中的贪玩性格进一步觉醒。在弯道上尽量加速,最坏的结果不过是后轮飘起来。这台车可以通过恐怖的鹅卵石,如果你愿意,也可以用更巧妙的办法处理,只要你的速度够快,一切皆有可能。


19 从林道向enduro蜕变:2017 Intense Tracer测评.jpg


Tracer对腾空有很大的容错空间,保持前轮的高度,留意着陆点,Tracer的前轮会朝着你对准的地点划出精确的弧度。


  前轮一定要受力,这一点很重要,Tracer对腾空的容错度很高。保持前轮的高度,留意着陆点,Tracer的前轮会朝着你对准的位置划出精确的弧度。有好几次落接坡时我很有可能被颠出去,但千钧一发的时刻我都救了回来。一些擅长腾空的车手也遇到了跟我相似的情况,哪怕是不平坦的天然路面,他们也可以自在地腾空。


  Tracer不太擅长爬坡,如果不将Fox X2后避震器调成爬坡模式,后避震的踩踏效率可以说是非常低,就算是锁紧之后,踩踏效率也不算好。如果你不把上山当成比赛,而是保持舒缓的节奏,双腿倒也还能接受。当然了,Tracer并不在乎上坡,它想要的是在短程而激动人心的下坡爆发力量。


20 从林道向enduro蜕变:2017 Intense Tracer测评.jpg


技术性能


  Tracer的几何参数有的很大,但是恰到好处,75.5的立管角度很适合暴力登上技术型上坡,面对速度较慢的林道或者坐骑踩上坡时,较趴的头管的足够应对近乎垂直的惊险上坡,不会让转向功能乱套。Tracer也有些偏小的几何参数,五通高度刚好能避免曲柄撞上眼前所见的障碍,虽然我遇到过几次脚踏撞到障碍的情况,但没有一次让我偏移选线。当我在湿润的鹅卵石路侧身飘过时,每次都感觉到后胎能抓住地面,为此我感到很好奇,所以仔细研究了一下后下叉,长度非常短,只有432mm


  Fox 36前叉、X2后避震器与改良后的车架结构非常和谐,从骑上单车的那一刻,就感觉到非常自然,但我还是很好奇,如果换上线圈弹簧后避震器,再调整爬坡模式,会带来什么样的感觉。


  刹车的流畅度和控制性比我对Shimano XTR以往的印象更好,部分原因是Tracer的后避震系统,这个结构让车胎像胶水一样粘住地面。在速降路线骑车时,我们遇到了卡钳过热的情况,所以我们给刹车换了油,消除刹车油中存在的气泡。解决了以上问题之后,Tracer搭配的Shimano最高端林道刹车能提供足够的牵引力。


  我们测试的单车搭配抓地力最好的2.35e*Thirteen TRS车胎,就像受了惊吓的猴宝宝紧紧保住母亲一样。除非你正在骑行的线路差不多垂直朝下,否则这款车胎会让人感觉有些拖拉。如果大部分线路都可以通过交通工具达到,相信你会对这样的抓地力赞不绝口,如果你要自己骑车上山,最好还是买一对滚速更快的车胎。我们的测试车手将前胎换成了Maxxis Minion DHF,后胎换成了Aggressor,单车在平地和上坡的踩踏变得更容易。


  Intense已经打破了轴承螺丝易松的魔咒,但测评期间,我们还是对轴承镙丝做了两次调整。没什么大问题,只是轴承镙丝有一点小松动,虽然是在正常范围内,但有必要告诉读者。


21 从林道向enduro蜕变:2017 Intense Tracer测评.jpg


22 从林道向enduro蜕变:2017 Intense Tracer测评.jpg


测评总结


  IntenseCero设计师合作,成功地让Tracer从一台全能型的林道车转变成性格强烈的enduro车,甚至可以作为dancehall公园大杀器使用。Intense声称,2017 Tracer是旧款的进化,但我更倾向于称之为蜕变。曾经富于乐趣、能应对一切地形的林道车已经加入了enduro阵营,并收获了应有的荣誉。新款Tracer的功能更为专一,迫切地渴望着生死决斗。我敢说,它比大部分同类车型更为全能。如果你想让所有林道向你俯首称臣,Intense已经为你准备好了强力的武器。


翻译:轮火竞赛,轮火竞赛拥有翻译后的中文文本版权,请勿转载!版权疑问:876048124@qq.com


文章页脚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