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汉藏语的子句修饰名词构式(罗仁地著,郑武曦译)

汉藏语的子句修饰名词构式(罗仁地著,郑武曦译)

2022年03月02日 02:15--浏览 · --点赞 · --评论
罗仁地读书会
粉丝:2429文章:23

"<译>, 第四篇。"


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原文:LaPolla, Randy J. 2017. Noun-modifying clause constructions in Sino-Tibetan languages. 

In Yoshiko Matsumoto, Bernard Comrie, & Peter Sells (eds.), Noun-Modifying Clause Constructions in Languages of Eurasia: 

Reshaping theoretical and geographical boundaries

91-103. 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 Co.


下载:

https://pan.baidu.com/s/1Tiam6iLLp2_Uc-Is8B_K0g?pwd=hs75




汉藏语的子句修饰名词构式


罗仁地(Randy J. LaPolla)

郑武曦 译  罗仁地 校对


        这篇文章首先简要介绍汉藏语子句修饰名词构式的概况,然后运用汉语的自然语料,证明汉语的中心语前面的名词性修饰子句不同于通常认为的关系子句构式,即使它也可以用来限定名词中心语的所指,但是从语法上来看,它是一个名词+名词的合成词。与名词性合成词一样,它在语法上不会限制中心语和修饰语的关系。这篇文章也会简单讨论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的语用关系。


关键词:汉藏语、汉语、关系子句类型(typology)、名词性修饰,名词性合成词,语言类型学


一、引言


       Matsumoto(1988a、1988b、1997)关于日语的研究表明,传统上对关系子句(relative clauses)特征的定义不适用于日语,也就是说关系子句和名词补语(noun complement)的差异不能解释日语中所有相关形式的用法。日语中单个形态句法构式(限定从句修饰名词中心语)在英语中常常可以用关系子句和名词补语表达,也可以用包含前置词的非限定、动名词、形容词和分词的形式。比如steps to follow、the smell of frying rice、the year after Applying、 beautiful sky、the change from buying groceries。

       在英语中,关系子句和名词补语的区别是,在关系子句中,关系子句的论元(不论出现与否),与中心语的所指相同;然而名词补语构式就不是这样的。从语义上来看,关系子句可以帮助听话人识别名词中心语(限制性的,比如:the boy who walked in),或者是增加关于名词中心语所指的相关信息(非限制的,比如my mother, who just got back from Chicago)。然而名词补语的中心语只是描写修饰句的性质。比如:the fact that he is president表示that he is president是一个事实。在英语中,这两种类型看似结构相同,但是体现了不同的形态句法手段:名词补语的中心语可以省略,但是关系子句的中心语不可以省略,并且只有关系子句可以带上关系代词。

       与传统的定义不同的是,Matsumoto(1988a、1988b、1997)发现在日语中,子句修饰名词构式的语义功能就是限定性关系子句的语义功能,然而名词中心语不是修饰性子句的论元,如例(1)(Matsumoto 1997:20):


图片


       已经有学者指出日语的这种类型在亚洲语言中很普遍(Matsumoto 1989;Comrie 1996、1988a、1988b)。本文要讨论的是汉语自然语料中的子句修饰名词构式(clausal noun modifying constructions),作为汉藏语系语言的一个代表[1]。我的研究发现汉语也有很多和日语一样的现象,这为扩大了子句修饰名词构式的类型学证据。

       汉语常常被看作研究孤立语的首选。大多数关系标记(relational marking)是助词的形式,而不是词缀或屈折形式。可能与接下来要讨论的语言事实有关,汉语被看作是没有语法化表达句法关系的兼语结构(pivot constructions)。也就是说,有人争论汉语没有任何配置(alignment)系统。因为没有句法关系,子句只是一种话题-评述的类型(Chao 1968;吕叔湘 1979;LaPolla 1993、1995;LaPolla & Poa 2005、2006)。我们首先要简要介绍一下藏缅语的结构,然后重点讨论汉语。


二、汉藏语


       正如LaPolla(2008b)指出,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汉藏语最早的子句修饰名词构式只有修饰性子句直接修饰名词,如例(2),古汉语《尚书》中的一句话:

(2)敷[[前人受]mod命]np。              《尚书·周书·大诰》

在这个结构中,没有名物化标记,所以修饰性子句和主句的形式相同。现代汉藏语系语言的修饰性子句也有这种主句形式并没有名物化标记的结构,如例(3)中日旺语的例子。[2]

图片


这里的子句Vnv̄ng wā“叫Anang”直接修饰名词中心语bø̀ng“名字”。

       除了这种结构,汉藏语系的很多语言还产生了其他类型的构式,这种构式有指示代词出现在修饰性子句和名词中心语中间,比如古代汉语的例(3)和例(4)、(5)的日旺语例子。[3]

图片


例(5)和例(3)的结构很相似,也使用了动词“叫”:Wàngcè wā wē“那个叫Wangce的”,也在修饰中心语bø̀ng“名字”,但在这个例子里远指的指示代词wē出现在修饰性子句的末尾。例(5)中的指示代词wē有明显的名物化功能,因为它出现在一个子句后面时,这个带wē的子句可以单独作为指称表达。正因如此,这里把wē标记为名物化标记(nom)。例(4)古代汉语的远指指示代词“之”不是显然的名物化标记(尽管它在其他语境中显然可以作为名物化标记),所以没有把“之”标记为nom,而是标记为指示代词(dem.pro)。


三、现代汉语


       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只有一种普遍的名词修饰子句构式,如例(6)所示。这本书附录1中列举的所有可能性都可能在汉语中出现,都用这一种构式表示。

       在这种构式中,尽管常常有人认为现代汉语的“的”替换了古代汉语中的“之”(如刘敏芝2008),但是它们是不同的构式,带“的”的修饰构式明显是名物化的构式,并且它自己就可以作为指称的表达,如例(7)。因为修饰性子句是名词性的,这种结构是“名词/修饰语-名词/被修饰语”。这个结构实际上是一个名词性合成词,而这个性质能帮我们解释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事实。

       带“的”的子句常常可以单独使用,也是一个完整的指称表达。当它修饰名词时,可以表达同样的意思(比较例(6)和例(7)),然而带“之”的子句不是这样的。


(6)[坐在我后面的]mod人]np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612031307463>

(7)[站在我后面的]np是今晚有份参与有关工作的其中几位,他们是我局比较年轻的政务主任同事,相信这些经历对他们来说都是比较难忘的。

<https://www.cmab.gov.hk/gb/press/press_3018.htm>


例(6)与附录A的例(iv)一样。在这些例子中,我们可能会认为被修饰的名词与修饰性子句所“缺失(gApped)”施事者论元有一样的所指,[4]但是汉语没有强制性要求需要论元,我们很难证明修饰性子句中有“缺口(gap)”。另外,与日语类似,在汉语中当中心语与修饰性子句论元的所指不同时,也可以使用同样的结构,如例(8-12)。在例(8)中,名词中心语指称的是某个特定的时间段,这个时间段可以通过修饰性子句识别(就是附录中的“空间或时间的关系性名词中心语”),但是它不是子句的论元(甚至不是申请的时间,而是申请的后一年,所以时间的表达不能是修饰性子句的一部分)。


(8)在每年地价税开征四十日前(即9月22日前),逾期申请者,自[[申请的]mod次年期]np开始适用。

<http://www.kctax.gov.tw/tw/tax/LVT01.aspx>


例(9a)中,名词中心语也不能看作是“买菜”的一个论元,而是买菜剩下的钱(与附录例(28)一致),但是在例(9b)中,这个相同的结构刚好可以指称用来买菜的钱(可能是附录中所说的工具类型)。


(9)a. 有人以前[[买菜的]mod零钱]np,都会分给孩子,现在投竹筒,可以让孩子一起来付出。

<http://www.newdaai.tv/?id=49496&view=print>[5]


     b. 她会将[买菜的]mod零钱]np都放在一个小钱包里,需要买菜时,全部由陈万华取钱买菜。

  

在例(10)中,有一个和附录(3b)相似的例子,“烤鱼的味道”,而不是闻到人在烤鱼的味道,是听到人在炒饭的声音:



(10)很快,室内响起了[炒饭的]mod声音]np。

<http://www.zwwx.com/book/10/10815/3146586.html>


在例(11)中,有与日语“我不会长胖的糖”对应的汉语例子(附录中称作相反条件的类型),例(12)可能是目的类型。



(11)[[好吃又不会胖的]mod甜点]np

<http://yule.tv.tom.com/App_User_Video.php?video_id=21702>


(12)[[不用洗手的]mod自动马桶]np   

 <http://nimb.blogbus.com/logs/52825568.html>


在例(13))是对应目录例(viii-a)的汉语例子。


(13)自愿中毒的人尊重一下[[一起吃的]mod人]np             

<http://disp.cc/m/253-4Gfy>


  例(14)是附录中所说的同时或先后发生的事件型,这种类型用日语也不太容易表达。



(14)[[我最近跑步的]nom音乐]np都是GOT7的歌      

<http://instaliga.com/jacksonwang852g7>


例(15)对应附录中所说的来源附加语型。


(15)梦到[[我来的]mod那个地方]np                            <http://www.xxyqz.com/ziwen/23223/>


例(16)也许可以说是名词补语子句(noun complement clause)。但它的结构与我们之前所说的结构没有任何不同。由于名词中心语的语义,我们把它分析为名词补语子句,而不是我们之前讨论的类型。我们把它理解为描写修饰性子句的性质,而不是作为修饰性子句的话题。在这种情况下,名词中心语对于理解这种类型的子句就很有重要,不可缺少。


(16)散布[[中国政府花2亿元天价赔偿外籍旅客的]mod谣言]np。


在这些例子中,修饰性子句可以单独使用,但是会因语境的不同而指称不同的事物。比如例(8),“申请的”可以指称申请的人,也可以指称用来申请的资料或者其他东西。这里被修饰的成分是“次年期”,所以它限制了对修饰性子句的理解方式就只能是申请的行为。其他例子同样如此。修饰的成分(修饰性子句)限制了被修饰的成分(中心语)的理解方式,但是被修饰的成分同时也限制了修饰的成分的理解方式。

       为了显示修饰句和中心语之间的关系的多元性,我们可以比较下面的例子,这些例子都是相同的形式,“能写的”,我们可以比较如何理解修饰性子句的所指,如何理解被修饰成分的所指(如果有的话),以及如何理解组合的形式。

例(17),修饰性子句如果没有名词中心语,可以表示很多事物,但是包含中心语的整个构式指称的是可以写字的地方(地点型):


(17)[[后面能写的]mod纸]np都不浪费。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5DHRvnv_7M>


例(18)的理解方式可能是(我用来写字用的)工具,或者是(能写字)这个属性的领有者:


(18)想找[枝[能写的]mod笔]np。

<http://www.managertoday.com.tw/?p=2483>


例(19)和(20)都理解为施事者,能写的人,尽管后者是没有名词中心语的修饰性子句。


(19)[[能写的]mod人]np,有福了!

<http://www.dk101.com/Discuz/viewthread.php?tid=93094>


(20)学习英文,可以说是全民运动,可是真正学的好英文,[能说又能写的]np,是在少之又少。<http://save-coco.blogspot.com/2012/01/blog-post_05.html>


例(21)的构式指称的是不能写有关他的人,不是任何一个修饰性子句的直接论元。


(21)不能写的人。[6]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510092303862>


对例(22)这个结构的理解方式在其他语言可能叫作名词补语或附录里的“有内容的名词作为中心语(content-taking noun as head)”:


(22)[[能说又能写的]mod能力]np      


例(23)理解为你写东西时用的材料,所以它也可能归入附录中的工具型,但是这不同于用来写的纸和笔。


(23)将目前手中有的资料[能写的]np就写吧


相同的结构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方式,我们可以对比例(19)和(21),例(20)和(23),还有例(9a-b)。有一个中心语时,有时中心语所指的真实世界性质可以作为一个线索,帮助我们理解中心语与修饰性子句之间的关系。所以如果我们对比这些例子,比如例(17)和(18),只有我们理解了“纸”和“笔”的本质,我们才可以理解修饰性子句的所指是被写的,还是用来写的事物。[7]但是这还不完全起决定性作用,因为名词中心语有很多可能的理解方式,比如例(19)和(21)。


四、讨论


汉语的修饰性子句加中心语构式结构上是合成词构式,比如它们与“木桌”的结构相同,第一个成分限制第二个成分的理解,但是因为这里讨论的第一个成分是一个子句,所以常常被看作是关系从句,或者如例(16)那样的看作名词补语。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这个构式的用法,会发现子句的所指,以及子句和中心语的关系可以有很多种理解方式。这个结构没有限制如何理解修饰子句和中心语的关系。所以在LaPolla20032015)的框架中,我们说有这种构式的语言还没有语法化出限制识别修饰性子句和名词中心语的关系。换句话说,这个构式没有限制被修饰名词的所指相对于修饰子句的角色。

       正如Matsumoto(2010)指出在日语中,修饰子句也可以帮助听话人推测出名词中心语正确的理解方式。正因如此,Matsumoto(2007)从框架语义学的角度来看,认为这个构式包含了两个语义框架的结合,即名词中心语的框架和修饰性子句的框架的结合。这两种框架中的成分相互交叉产生了整个构式的意义。从LaPolla(2003、2015)的观点来看,我认为修饰性子句帮助制约名词中心语所指的理解方式,同时名词中心语(如果有的话)可以帮助限制修饰性子句用法的理解方式。

       考虑到这种构式可能的用法,而不是试图任意把很多可能性归为传统二分为关系子句和名词补语中这两个范畴,并尝试确定严格的次分类框架或者论元结构和关系,我们可以简单地运用构式法分析汉语,[8]并且识别出单独的前置中心语名词修饰构式,这种构式法只假设修饰子句和中心语之间有关系,汉语里这两个成分都是指称词组,所以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一起使用。构式语法的其中一个核心观点是整个构式的意义大于部分意义的总和。两个成分(修饰子句和中心语)在构式中是一体的,在某个特定的语境中,可以对二者之间的关系和所指都有特定的理解方式(就像在格式塔心理学中,对整体的感知对感知一些经验的特征有很大的影响)。

       在现代汉语中,修饰性子句加上中心语的构式,本质上是名词+名词的合成词组,这可能可以解释为什么对这种构式的理解缺乏限制,就像英语中的名词+名词的合成词一样(参看Downing 1977;Kay & Zimmer 1978;Levi 1978;Finin 1980)。日语不是这样的,不能这样解释日语,可能也不能这样解释汉语。当我们仔细观察其他语法关系时,我们可能可以说这是跟汉语另一方面的语法现象有关系,即汉语没有像英语那样,限制怎样理解指称在语篇中的角色。所以就像LaPolla(1993、2009),LaPolla & Poa(2006)认为的,汉语没有与“主语”有关的制约句法角色构式,也就是说,没有语法化由于以所指追踪(referent tracking)为目的制约所指的角色的构式(参看LaPolla 2006),这些修饰性子句也同样如此,它们不限制名词中心语相对于修饰性子句的角色。


注释:               

[1]我研究过的藏缅语,如日旺语和羌语,还没有发现任何语言的类型和英语一样。我熟悉的语言更多的是像汉语这种类型。

[2]日旺语系属于藏缅语,分布在缅甸的克钦邦。本文所有的语料都来自自然语料。

[3]很多藏缅语中还出现了另一种构式,这种构式的一个或多个泛指名词,比如‘人’,常常作为关系子句的名词中心语,逐渐虚化为名物化标记,然后名物化子句用来修饰名词,参见LaPolla(2008a, 2008b)的分析和例子。在这些情况下,名物化标记的类型可以限制对名词中心语的理解,比如羌语(LaPolla with Huang 2003),在羌语中,表示‘人’的词语法化为名物化标记,当名物化子句修饰另一个名词表达时,名词表达的所指必须是有生命的;或者名物化标记可以限制修饰性子句和名词中心语的关系,比如在日旺语(LaPolla 2008a),名物化标记-ra(<shvra“地点”)限制中心语只理解为名物化子句中表示行为发生的地点。

[4]我的看法是,只有一个构式,这个构式不一定与其他形式有关,比如主句。因此,我倾向于不使用像“主语关系化(relativization on the subject)”或者“宾语关系化(relativization on the object)”。这个构式以外,有两种修饰名词的子句构式,但是在这些构式里修饰句出现在中心语后面:一种构式的名物化子句出现在中心语后面,作为同位语,目的是为了提供更详细的信息。另一种构式是子句没有发生名物化,并且出现在中心语的后面,因为它提供断言,而不是限制性定语从句(参看LaPolla 1995: 314–315)。

[5]在不同的语境中,如(9b),这句话可以表示“用来买菜的零钱”,但是这不是例(9a)的语境中要表达的意义。这个例子来自一个佛教的网站,语境是他们试图让人们捐更多的钱。完整的翻译是“以前一些人想要把买菜剩下的钱给孩子们,现在他们把钱放在捐款箱,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可以一起给孩子们捐款。”例(9b)的语境是她把她的钱放在小钱包里,用来买菜,当需要买菜的时候,陈万华就把钱拿来买菜”。

[6]这个例子来自一个讨论,一位老师让学生写一些他们想感谢的人,但是他们不能感谢他们的父母或老师,或者人们容易想到的人。之后作者说“想一下你们一天内会遇到的所有人,然后排除你不能写的人,剩下的就是你们应该感谢的人。”

[7]例(17),“后面”是修饰子句的一部分,但是单独使用的话,它不一定指称纸的后面。比如,一支笔的后面也可以叫作“后面”,而且“后面能写的”这个短语常常表示“后面能写的(东西)”。

[8]参看Croft (2001, 2013)关于构式法的介绍,还有LaPolla (2013) , LaPolla, Kratochvíl & Coupe (2011)对构式法的应用。



参考文献

刘敏芝 2008 《汉语结构助词“的”的历史演变研究》,北京:语文出版社。

罗仁地(LaPolla, Randy J.)、潘露莉(Poa, Dory)2005〈焦点结构的类型及其对汉语词序的影响〉《焦点结构和意义的研究》(徐烈炯、潘海华主编,57-78页)。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出版社。

吕叔湘 1979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

Chao, Yuen Ren. 1968. 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omrie, Bernard. 1996. The unity of noun-modifying clauses in Asian languages. In Pan-Asiatic Linguistics: 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 January 8–10, Vol. 3, 1077–1088. Salaya, Thailand: Institute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for Rural Development, Mahidol University at Salaya.

Comrie, Bernard. 1998a. Attributive clauses in Asian languages: Towards an areal typology. In Sprache in Raum und Zeit, In Memoriam Johannes Bechert, Band 2, Winfried Boeder, Christoph Schroeder, Karl Heinz Wagner & Wolfgang Wildgen (eds), 51–60. Tübingen: Gunter Narr.

Comrie, Bernard. 1998b. Rethinking the typology of relative clauses. Language Design 1: 59–86. Croft, William. 2001. Radical Construction Grammar: Syntactic Theory in Typological Perspective. Oxford: OUP.  doi: 10.1093/acprof:oso/9780198299554.001.0001

Croft, William. 2013. Radical Construction Grammar. In The Oxford Handbook of Construction Grammar, Thomas Hoffmann & Graeme Trousdale (eds), 211–232. Oxford: OUP.

Downing, Pamela. 1977. On the creation and use of English compound nouns. Language 53(4): 810–842.  doi: 10.2307/412913

Finin, Tim. 1980. The Semantic Interpretation of Compound Nominals.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Kay, Paul & Zimmer, Karl. 1978. On the semantics of compounds and genitives in English. In Sixth California Linguistics Association Conference Proceedings, Robert Underhill (ed.), 29–35. San Diego CA: Campile Press.

LaPolla, Randy J. 1993. Arguments against ‘subject’ and ‘direct object’ as viable concepts in Chinese.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63(4): 759–813.

LaPolla, Randy J. 1995. Pragmatic relations and word order in Chinese. Word Order in Discourse [Typological Studies in Language 30], Pamela Downing & Michael Noonan (eds), 299–331.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doi: 10.1075/tsl.30.11lap

LaPolla, Randy J. 2003. Why languages differ: Variation in the conventionalization of constraints on inference. Language Variation: Papers on Variation and Change in the Sinosphere and in the Indosphere in Honour of James A. Matisoff [Pacific Linguistics], David Bradley, Randy J. LaPolla, Boyd Michailovsky & Graham Thurgood (eds), 113–144. Canberra: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LaPolla, Randy J. 2006. On grammatical relations as constraints on referent identification. In Voice and Grammatical Relations: Festschrift for Masayoshi Shibatani [Typological Studies in Language 65], Tasaku Tsunoda & Taro Kageyama (eds), 139–151.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doi: 10.1075/tsl.65.09lap

LaPolla, Randy J. 2008a. Nominalization in Rawang. Linguistics of the Tibeto-Burman Area 31(2) 45–66.

LaPolla, Randy J. 2008b. Relative clause structures in the Rawang language.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9(4): 797–812.

LaPolla, Randy J. 2009. Chinese as a Topic-Comment (not Topic-Prominent and not SVO) language. In Studies of Chinese Linguistics: Functional Approaches, Janet Xing (ed.), 9–22.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LaPolla, Randy J. 2013. Arguments for a construction-based Approach to the analysis of Sino-Tibetan languages. In G. Peng & F. Shi (eds.) Eastward Flows the Great River, 127-141. Hong Kong: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

LaPolla, Randy J. 2015. On the logical necessity of a cultural connection for all aspects of linguistic structure. In Rik De Busser & Randy J. LaPolla (eds), Language Structure and Environment: Social, Cultural, and Natural Factors [Cognitive Linguistic Studies in Cultural Contexts 6], 33–44.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doi: 10.1075/clscc.6.02lap

LaPolla, Randy, J. with Huang, Chenglong. 2003. A Grammar of Qiang, With Annotated Texts and Glossary.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doi: 10.1515/9783110197273

LaPolla, Randy J., Kratochvíl, František & Coupe, Alexander R. 2011. On transitivity. Studies in Language 35(3): 469–491.  doi: 10.1075/sl.35.3.00int

LaPolla, Randy J. & Poa, Dory. 2001. Rawang Texts. Munich: Lincom.

LaPolla, Randy J. & Poa, Dory. 2006. Describing word order. Catching Language: The Standing Challenge of Grammar Writing, Felix K. Ameka, Alan Dench & Nicholas Evans (eds), 269–295.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Levi, Judith N. 1978. The Syntax and Semantics of Complex Nominals. New York NY: Academic Press.

Matsumoto, Yoshiko. 1988a.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of noun-modifying constructions in Japanese. In Proceedings of the Fourteen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Berkeley Linguistics Society, Shelley Axmaker & Helen Singmaster (eds), 166–175. Berkeley CA: BLS.

Matsumoto, Yoshiko. 1988b. Grammar and Semantics of Adnominal Clauses in Japanese.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Matsumoto, Yoshiko. 1989. Japanese-style noun modification … in English. In Proceedings of the Fifteen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Berkeley Linguistics Society, Kira Hall, Michael Meacham & Richard Shapiro (eds), 226–237. Berkeley CA: BLS.

Matsumoto, Yoshiko. 1997. Noun-Modifying Constructions in Japanese: A Frame Semantic Approach [Studies in Language Companion Series 35].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doi: 10.1075/slcs.35

Matsumoto, Yoshiko. 2007. Integrating frames: Complex noun phrase constructions in Japanese. In Aspects of Linguistics: In Honor of Noriko Akatsuka (Gengogaku no Syosoo: Akatsuka Noriko Kyoozyu Kinen Ronbunsyuu), Susumu Kuno, Seiichi Makino & Susan Strauss (eds), 131–154. Tokyo: Kurosio Publishers.

Matsumoto, Yoshiko. 2010. Interactional frame and grammatical descriptions: The case of Japanese noun-modifying constructions. Constructions and Frames 2(2): 136–157. doi: 10.1075/cf.2.2.01mat



译者简介                  


郑武曦,羌族,四川汶川人,2016年获新加坡国立大学哲学(语言学)博士学位,现工作于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是汉藏语、功能语法、类型学、语用学等。代表作A Grammar of Longxi Qiang。


来源“意义创造论”:https://mp.weixin.qq.com/s/RH8LuCM7obpBQ8tGXGL5ag


投诉或建议

玻璃钢生产厂家玻璃钢花盆生产公司武陵玻璃钢花盆花器广东省玻璃钢雕塑摆件系列三明玻璃钢雕塑厂家吧玻璃钢牛雕塑价钱余杭玻璃钢造型雕塑湖北玻璃钢仿铜雕塑厂家供应齐河玻璃钢卡通雕塑吉林玻璃钢仿真植物水果雕塑通用玻璃钢雕塑服务介绍益阳玻璃钢南瓜屋雕塑南阳肖像玻璃钢仿铜雕塑城市景观玻璃钢雕塑订制浙江省玻璃钢智能雕塑玻璃钢乌龟雕塑商场店庆美陈布置酒会玻璃钢鹿雕塑厂商澄江市玻璃钢雕塑哪家好玻璃钢小熊造型雕塑廛河玻璃钢雕塑厂家德州哪里有玻璃钢景观雕塑公司河南动物玻璃钢雕塑设计揭阳玻璃钢吉祥物卡通雕塑厂家上海玻璃钢雕塑销售厂家南京通用玻璃钢雕塑报价甘南动物玻璃钢雕塑公司玻璃钢陶瓷雕塑方案合肥玻璃钢花盆批发昆明步行街玻璃钢雕塑定做价格安徽特色玻璃钢雕塑供应商香港通过《维护国家安全条例》两大学生合买彩票中奖一人不认账让美丽中国“从细节出发”19岁小伙救下5人后溺亡 多方发声单亲妈妈陷入热恋 14岁儿子报警汪小菲曝离婚始末遭遇山火的松茸之乡雅江山火三名扑火人员牺牲系谣言何赛飞追着代拍打萧美琴窜访捷克 外交部回应卫健委通报少年有偿捐血浆16次猝死手机成瘾是影响睡眠质量重要因素高校汽车撞人致3死16伤 司机系学生315晚会后胖东来又人满为患了小米汽车超级工厂正式揭幕中国拥有亿元资产的家庭达13.3万户周杰伦一审败诉网易男孩8年未见母亲被告知被遗忘许家印被限制高消费饲养员用铁锨驱打大熊猫被辞退男子被猫抓伤后确诊“猫抓病”特朗普无法缴纳4.54亿美元罚金倪萍分享减重40斤方法联合利华开始重组张家界的山上“长”满了韩国人?张立群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杨倩无缘巴黎奥运“重生之我在北大当嫡校长”黑马情侣提车了专访95后高颜值猪保姆考生莫言也上北大硕士复试名单了网友洛杉矶偶遇贾玲专家建议不必谈骨泥色变沉迷短剧的人就像掉进了杀猪盘奥巴马现身唐宁街 黑色着装引猜测七年后宇文玥被薅头发捞上岸事业单位女子向同事水杯投不明物质凯特王妃现身!外出购物视频曝光河南驻马店通报西平中学跳楼事件王树国卸任西安交大校长 师生送别恒大被罚41.75亿到底怎么缴男子被流浪猫绊倒 投喂者赔24万房客欠租失踪 房东直发愁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回应蜉蝣大爆发钱人豪晒法院裁定实锤抄袭外国人感慨凌晨的中国很安全胖东来员工每周单休无小长假白宫:哈马斯三号人物被杀测试车高速逃费 小米:已补缴老人退休金被冒领16年 金额超20万

玻璃钢生产厂家 XML地图 TXT地图 虚拟主机 SEO 网站制作 网站优化